本网讯(通讯员 吴子棋)后疫情时代,乡村产业复苏与韧性发展成为关键议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于7月6日深入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沙坪村,围绕茶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后疫情背景下的生产、销售与升级路径展开深度调研。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引起了队员们的浓厚兴趣:在整体经济承压的背景下,沙坪村的茶叶呈现“产不够销”态势,但茶农增收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破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密码,成为此行的核心目标。
“产不够销”的背后:机遇与挑战并存。队员们穿行于郁郁葱葱的茶园,与忙碌的茶农深入交流。他们了解到,疫情后消费回暖,尤其作为日常必需品的“生活茶”需求稳定增长,沙坪村的茶叶凭借良好品质,订单量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加,呈现出“产不够销”的积极信号。然而,茶农们脸上并非全是喜悦:
“不够销”不等于“高利润”:当前茶叶销售仍以初级原料或粗加工产品为主,利润空间被压缩。
渠道依赖与议价能力弱:传统销售模式对中间商依赖较大,茶农在定价上缺乏话语权。
价值挖掘不足:茶叶的深层次价值未能有效转化为产品溢价。
“产不够”的结构性瓶颈:部分茶园管理技术、采摘劳动力、加工能力存在提升空间,限制了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
破局关键:多元渠道联动与精加工赋能。带着调研发现,团队与沙坪村村助理万成龙及部分茶企代表进行了专题研讨,聚焦如何将“产不够销”的势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增收。大家一致认为,拓展多元化、高价值销售渠道,并与加工环节深度联动,是破局的核心:
1.深化与“大企业”战略合作,锁定稳定订单:积极对接大型食品饮料企业、连锁茶饮品牌、知名茶叶经销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订单农业模式。针对其大宗“生活茶”原料需求,提供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茶叶供应。这不仅能解决销路问题,更能获得相对稳定的价格预期,降低市场风险。万助理透露,正在积极接触几家目标企业,尤其关注安徽等生活茶消费需求巨大的区域市场。
2.优化“中间商”合作模式,提升流通效率:并非摒弃中间商,而是优化合作。探索与有实力、信誉好的大型批发商、专业茶叶市场商户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利用其成熟的分销网络快速触达更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像安徽这样具有庞大日常消费基础的区域。同时,探索建立更透明的信息沟通和利益分享机制,适度提升茶农在链条中的收益比例。
3.借力“产业园”平台,实现精加工跃升:这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探讨将沙坪村的茶叶原料,运送到周边具备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茶产业园区进行精深加工。这包括:
品类升级:开发符合现代便捷消费需求的袋泡茶、冷萃茶、茶粉、茶食品等。
品质提升:进行更精细的分级、筛选、拼配,满足不同渠道和消费者的精准需求。
品牌孵化:依托园区平台,尝试打造沙坪村自有或区域公共品牌的中高端生活茶产品,摆脱纯原料供应商角色。
对接需求:产业园区往往拥有更广泛的市场触角和客户资源,能有效促进精深加工产品的销售。
锁定核心市场:安徽“生活茶”蓝海。研讨中特别强调了安徽作为全国重要的茶叶消费大省,尤其是日常饮用“生活茶”需求量巨大的特点。这为沙坪村定位清晰的目标市场提供了方向:集中力量,将沙坪村打造成面向安徽等生活茶核心消费市场的优质、稳定原料供应基地,并逐步发展具有辨识度的精加工生活茶品牌产品。
青春智慧,助力茶香远溢。此次调研,让青年学子们深刻洞察了后疫情时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复杂性与突破口。沙坪村茶叶“产不够销”的表象下,是亟待提升的产业链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学子们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为沙坪村提出了“巩固原料基础、深耕核心市场、借力园区精加工、探索多元高价值渠道”的升级路径建议。他们认识到,只有当优质的茶叶原料通过高效多元的渠道和精深加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才能真正将“产不够销”转化为茶农“增收致富”的持久动力。学子们以专业视角和青春热忱,为沙坪村茶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破浪前行、香飘更远贡献了宝贵的思路与动能——让每一片承载着希望的绿叶,都能找到通往千家万户茶杯的最优路径,释放出最大的富民价值。
图为志远志愿服务队达到沙坪村与村助理万成龙合照 周旋供图
图为志远志愿服务队成员涉足茶山 周旋供图
图为志远志愿服务队成员请教村民、学习采茶 周旋供图
图为志远志愿服务队成员采摘的新茶 周旋供图
图为志远志愿服务队成员参观现代化制茶机器 周旋供图
图为志远志愿服务队成员向村民询问茶业情况 徐欣恬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