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试菜时豪情万丈,开业三月泪两行?做餐饮,光有热血填不饱肚子!
账本摊在油腻的桌面上,水电煤的催缴单像三座小山。后厨的灶火明明烧得通红,前厅却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场景,多少怀揣“开家温暖小店”梦想的人经历过——菜单上的菜品个个是心血,顾客的脚步却像踩在冰上,滑过门口,不肯停留。不是市场太无情,是你的准备,漏了那些要命的“里子功夫”。
一、 餐饮的坑,从来不在厨房里:三个“以为懂了”的致命错觉
新手上路,总被“烟火气”迷了眼。等真金白银砸下去才明白:情怀煮不熟米饭,热爱抵不了亏损。栽在哪?就栽在三个“想当然”上。
错觉一:“菜好自然客满门”?
老张的私房红烧肉,朋友圈人人点赞。一开店,头月靠熟人捧场红红火火,三个月后熟客吃腻了,新客?没几个。
招牌菜≠引流器!街对面新开的网红店,一份炸鸡配噱头十足的“盲盒酱料”,队伍排到堵了人行道。老张想不通:“我手艺不比他们强?”
问题在于:你的“好”,顾客知道吗?愿意为它专程来吗?能拍照发圈炫耀吗?酒香也怕巷子深,巷子深了,你还不会吆喝。
错觉二:“雇人干活有啥难”?
李姐挖来的大厨,试菜时惊为天人。开业刚俩月,大厨嫌累要加薪,不加?甩手走人!后厨立马瘫痪。临时找的顶不上,口味差了客人骂,李姐急得满嘴泡。
餐饮的人,是“魂”!你以为雇的是手艺,其实绑住的是颗定时炸弹。核心手艺没备份、员工没梯队、人心不拢——这三条沾上一条,离关门就不远了。 你的后厨,离了谁就转不动?
错觉三:“算个毛利就能赚”?
小王算得精:食材成本40%,卖100块赚60,稳了!结果呢?房租水电一扣,人工社保一缴,促销打折一搞,月底一算,倒贴!更别提那些“看不见”的:碗碟损耗、食材浪费、平台抽成、突发维修...
餐饮的账,是海绵里的水,不使劲拧干,全是虚的。光盯着菜盘子,没看清门口房东、平台经理、社保专员伸过来的手。你的账本,算清了所有“吃钱”的窟窿吗?
当头一棒:做餐饮,拼的不是谁更爱做饭,拼的是谁能扛住那些“烟火气”背后的冰刀子——算账、管人、吆喝,一个都不能瘸腿!
二、 活下来的馆子,早把“情怀”熬成了“算盘珠子”
街角那家十年老面馆,老板老陈总笑呵呵。他的“长寿秘诀”,是把开店当“过日子”,算盘打得噼啪响。
1、招牌菜?先当“摇钱树”养!
老陈的牛肉面是招牌,但他不指望一碗面打天下。“头牌引客,配角赚钱”是他的生意经
(1)牛肉面定价实在,吸引人进门(引流款,微利甚至平本)。
(2)必搭的卤蛋、豆干、泡菜,毛利高达70%(高利“搭子”)。
(3)限量供应的秘制辣酱,吃完可买瓶装带走(高利“衍生品”)。
关键:让招牌菜当好“钩子”,钩住客人后,靠精心设计的“配角矩阵”把钱赚踏实。你的菜单,有能扛流量的“头牌”,更有能挣钱的“黄金配角”吗?
2、管人?不如“绑”人!
老陈后厨就仨人,个个顶用,几年没换过。秘诀不是工资最高,而是 “让干活的人,觉得店是自己的”
(1)清晰分账:每月纯利拿出固定比例,仨人按贡献分(真金白银绑一起)。
(2)放权尊重:熬汤底的火候、小菜配方,师傅说了算(给手艺尊严)。
(3)备份在手:老陈自己就是替补,关键手艺门儿清(不怕人撂挑子)。
关键:别把员工当“雇工”,当“合伙人”(哪怕是小合伙)。人心暖了,灶台的火才旺。你的人,是“雇来干活的”,还是“一起赚钱的”?
3、算账?要算到“骨头缝”里!
老陈有个发黄的小本子,记着外人看不懂的“密码”
(1)“生死线”:每天卖不到XX碗面,就是亏(保本点门儿清)。
(2)“浪费簿”:每天扔了多少蔫菜、剩汤,谁手抖多放了肉(成本抠到克)。
(3)“天气账”:雨天备料减三成,天热凉菜多备五成(看天吃饭)。
关键:餐饮的利润,是省出来的、抠出来的、算出来的。你的账本,只记流水,还是连一滴油、一度电都刻在脑子里了?
三、 开业前夜,扪心三问比拜财神管用
别急着放鞭炮!先搬个小板凳,对着空荡荡的店面,狠狠问自己三个问题
1、你的“命根子”离了你能活几天?
核心招牌菜/汤底/秘方,除了你(或某个大厨),还有谁能原样做出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连夜把配方写清楚、教会至少两个人!别让独门手艺成了索命绳。
2、撕掉情怀滤镜,你的钱能熬过“冰河期”?
备足至少 6个月 一分钱不进账也能活的弹药!开业头三月,大概率是赔本赚吆喝(甚至吆喝都少)。房租、工资、货款不会等你“慢慢火”。算算家底,够不够在寒冬里硬扛?不够?要么筹钱,要么缩规模,别硬撑!
3、除了“好吃”,你还能给顾客啥“非来不可”的理由?
是老板娘记性超好,第二次来就知道你爱多放葱?是等位时那碗免费解暑的酸梅汤喝得人心里舒坦?还是店里有只傲娇的猫,撸一把能解千愁?找到那个让顾客“心里一暖”或“嘴角一翘”的点,让它成为你的暗号。你的店,靠什么让人想“再来坐坐”?
餐饮这口锅,熬的是时间,炖的是耐心,炼的是人心。
活下来的老店,招牌早被油烟熏得发黄,老板脸上也刻满了风霜。他们很少谈梦想,聊的都是“今天肉价又涨了”、“小李媳妇要生孩子了”、“门口那棵树该修枝了”...
别只盯着灶台上的火候,更要看紧心里的那本账、手里的那群人、顾客脸上的那份情。当你不再问“我的菜够不够米其林”,而是问“街坊王叔的痛风好点没,下次给他的面汤别加味精”。你才算真正系上了围裙,不是当个厨子,而是当个能养活一方烟火、扛住岁月寒潮的“店东家”。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学习,共同学习进步,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餐饮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