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啤酒卷入了奶茶赛道。
黑狮玫瑰红、罐装荔枝西打、冷萃咖啡世涛 …… 走进山姆、盒马或是大型连锁便利店的啤酒区,无一例外,都能看到像小煤气罐一样的精酿啤酒。
精酿啤酒 " 风味革命 ",与瑞幸们将咖啡奶茶化的逻辑如出一辙:即以咖啡为基底,叠加风味糖浆、乳制品、茶、酒精等元素,创造适口性更好的高复购爆款。没想到,这条路径被复制到啤酒赛道后依然奏效。
随着精酿啤酒等新细分品类快速崛起,啤酒市场格局或将进一步改写。
啤酒向下,精酿向上
啤酒行业近两年并不轻松。2024 年,在国内消费集体回温背景下,啤酒行业营收同比下滑 5.7%,是食品饮料行业中唯一负增长的品类。今年,很有可能继续下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 3521.3 万千升,同比下降 0.6%,仅有十年前(2013 年产量 5061.5 万千升)高峰期的 70% 左右。2025 年 1-2 月,国内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了 4.9%。
潮水退去,行业遇冷,是新消费行业的常见宿命。啤酒市场亟需新驱动引擎," 啤酒奶茶化 " 成为寻找新增量的重要途径。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 年精酿啤酒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预测,2025 年中国精酿啤酒的消费量,将从 2022 年的 14.3 万千升增长到 23 万千升,复合增长率 17%,增速超过工业啤酒品牌。
这不难理解。这届年轻人仍然喝啤酒,只不过他们更感兴趣的是 " 低度化、适口性强 " 的细分品类,要求 " 好喝 "、" 好拍 " 和 " 好价 "。
需求驱动创新,更能满足年轻人需求的新精酿啤酒迅速出圈。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新精酿啤酒,大概划分为新中式茶啤、果味啤酒、食啤及其他三类。
第一类以金星毛尖精酿啤酒、青岛啤酒桂香诗韵、燕京茉莉白啤为代表;第二类有燕京旗下树莓小麦罐、山姆爆款黑狮玫瑰红精酿啤酒等;第三种有盒马糖葫芦味鲜啤、行匠 " 黑桃皇后 " 帝国世涛等,此外还有诸多 " 养生新口味 " 加入进来。
这些精酿啤酒的酒精度基本都在 3%-5% 左右,低于普通啤酒的 4%-6%。喝一罐不上头,喝两罐微醺,更容易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新精酿用好喝颠覆传统啤酒的苦味,更容易与流行的 " 悦己经济 " 和 " 她经济 " 产生碰撞。
随着行业整体承压加剧,啤酒巨头们纷纷实施精酿化,精酿啤酒价格也被打了下来。
如今,一般精酿的价格集中在 8-12 元,刚好卡在 " 今天要对自己好一点 " 的悦己价格区间。有网友表示," 相较于动辄 88 元起步的鸡尾酒,十几块就能享受到微醺的快乐,何乐而不为?"
推开 " 微醺经济 " 大门
精酿啤酒爆火有其时代必然性。
在需求端,中国消费者正在经历代际迁移:Z 世代成为主要消费决策群体。《天猫啤酒趋势白皮书》显示,18-24 岁的 Z 世代是啤酒消费增速最快的群体,男性和女性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 25.9% 和 39.8%。
这是跳出传统规训的一代,他们厌恶推杯换盏的酒桌文化,更加偏爱喝酒时的 " 情绪价值 " 和 " 微醺体验 ",对啤酒的需求也从 " 开怀畅饮 ", 过渡至更为注重品质与适量的 " 精致品味 " 阶段。
以往,精酿啤酒意味着小众。原因在于,精酿爱好者推崇浓厚的口感,精酿啤酒要么苦要么酸,将很多啤酒小白拦在了圈外。
创新口味精酿啤酒,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适口性问题,再加上个性化口感,成为消费者个性化表达的载体,因而迅速走红。
以金星啤酒的 " 毛尖中式精酿 " 为例,过去不到一年时间,该系列产销超过 1 亿瓶、采购茶叶 45 万斤。天猫旗舰店的订单记录显示已经卖出 10 万 +,购买该系列的女性消费者超越男性,占比达到 54.64%;今年 5 月上市的 " 冰糖葫芦 " 系列,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年轻一代的啤酒饮用场景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喝酒不是为了 " 把人喝服 ",而是 " 自己喝得舒服 "。场景从应酬这类传统社交场合,转变为了配餐小酒、朋友聚会、睡前独酌等多样化的场景中。
又一场新竞争来临
精酿啤酒火爆表象下,无法掩盖啤酒行业结构性矛盾加剧,进入深度变革和调整期的事实。这要求啤酒品牌读懂 " 人货场 " 的深度变革,以 " 价值共生 " 的思维重构商业逻辑。
可以预见,未来啤酒行业竞争,将产生新的变化。
首先,产品与创新。目前啤酒奶茶化出现的口味之争,只是啤酒厂商们想要寻找增量的第一步,建立产品品质的护城河才是根本。啤酒 + 模式极容易被模仿,金星啤酒 " 毛尖精酿系列 " 出圈后,已引来了无数模仿者。
其次,是流量与留量的问题。以往精酿啤酒是通过酵母发酵技术、糖化工艺来调配口感,如今啤酒厂商们,将重心转向用水果等拼配后,将会导致啤酒核心技术面临传承断层,使得产品整体单薄粗糙,对行业长久发展弊端较大。
对于消费者而言,长期饮用甜水导致味蕾钝化,对啤酒苦味耐受度下降,有可能失去长期用户黏性。
未来营销的之争在于场景,品牌营销策略,已从单纯的流量曝光转向深度的情绪共鸣。谁能将产品和品牌,打入到用户的心内,才能真正立于不败。
来源:斑马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