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暖心计划#
中国糕点恰似一瓮陈酒,在岁时更迭中发酵出万千滋味。
追溯至《周礼》记载的“糗饵粉餈”,古人以谷物研磨塑形,既作祭品亦充干粮。
汉代 “稻饼” 见载于《释名》,唐代 “巨胜奴”(芝麻酥)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宋代《东京梦华录》更记有“糖煎饼”“梅花汤饼” 等数十种,
市井间“点心” 之名渐成共识 —— 相传岳飞军中以小食 “点” 缀 “心” 神,遂得此称。
文人墨客更将糕点写入风雅。
苏东坡在《寒具诗》中咏 “纤手搓来玉色匀”,赞的是酥脆的馓子;
陆游“红酥手” 词中暗合唐时酥点技法。
明清时,《随园食单》详述“松子糕”“荔浦芋泥”制法,
江南定胜糕寄寓科考顺遂,岭南煎堆象征家宅兴旺,糕点成为承载祈愿的民俗符号。
而今,老字号仍恪守“四季糕点循时令” 古训:
春制青团,夏做薄荷糕,秋供自来红,冬备糖火烧。
一块糕点,既是《齐民要术》里的工艺传承,也是市井巷陌的烟火记忆,
在蒸炸烘烤间,熬煮着中国人最绵长的味觉乡愁。
今儿,跟诸位聊聊,最传统的“十二大”糕点……
京式
是北京地道的传统小吃,源自满族粘食文化,最早在承德地区用黄米面制作,后因八旗子弟喜爱传入京城。
这名字的由来还有个趣事儿,
慈禧太后尝鲜时,御厨的新菜被冒失的小太监“小驴儿”撞进了黄豆面盆,
大厨急中生智用“驴打滚”命名,竟成了宫廷爆款,连香妃都靠它和丈夫传递暗号。
老北京人管这软糯劲儿叫“地道”,金黄的面皮裹着红豆沙,在炒得喷香的黄豆面里一滚,活像驴儿撒了欢儿打滚儿。
现在虽多用糯米替代黄米,但咬一口豆香混着甜馅,还是那股子老味儿。
做法也不难:糯米蒸熟擀薄,抹上豆沙一卷,切段撒豆面,三步搞定。
您要是路过护国寺小吃,可别错过这“滚”出来的美味!
那可是春末夏初的"顶流"甜点!您猜怎么着?
这金灿灿的小方块最早是胡同口大爷推车卖的糙豌豆黄,
后来慈禧老佛爷在北海乘凉时听见
"豌豆黄儿哎,大块的!"吆喝,尝了一口直接招进宫当御厨,
这才有了细豌豆黄的讲究,
得用张家口的花豌豆,去皮磨茸加桂花糖,蒸得颤巍巍的,切块时刀面得沾凉水,讲究个"入口即化,甜得透亮"。
如今的豌豆黄仍用老法子,但胡同里也藏着改良版:
有的加蜜枣碎,有的撒山楂糕丁,老北京见了准得说"地道"!
您要尝鲜,记得挑冷藏过的,咬一口冰凉沁脾,豆香混着桂花味儿直窜鼻腔,配壶茉莉花茶,那叫一个"倍儿美"!
做法倒不复杂:去皮豌豆泡透煮烂,加糖桂花熬成糊,倒模具里晾凉切块。
关键得用文火慢炒,火大了发苦,火小了不成型。
苏式
相传明朝末年,新都小贩刘吉祥从状元杨升庵的桂子书斋得到灵感,
用鲜桂花、米粉和蜜糖捣鼓出这方糕点,后来流传到苏州、南京,成了“糕如玉、香似蜜”的江南名点。
老苏州人讲“桂花糕要趁热切”,刚蒸好的糕体透亮如羊脂玉,撒把干桂花,甜津津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这糕点的门道可不少。
传统做法讲究“三蒸三晾”:糯米粉和粳米粉按2:1的比例混合,温水揉成松散的面团,过筛后铺上浸湿的纱布,旺火蒸透后撒桂花蜜,再盖盖焖出水汽。
如今窑湾古镇还保留着古法,
用百年银杏木案板切糕,每条25厘米的糕要切320片,薄如蝉翼却不断不碎。
当地人讲“云片糕,云片糕,吃了步步高”,逢年过节总要捎上几盒,图个“高升”的好彩头。
是当地人从小吃到大的"心头好"。
这糕点最早能追溯到明朝,那时候江南文人喜欢用红豆寄相思,
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点心。
无锡人说话总带着股软糯劲儿,说这糕"糯笃笃、甜津津",就像他们讲的话一样温柔。
老底子做法讲究得很,要选本地红皮赤豆,泡一晚上煮到酥烂,再用石臼捣成带颗粒的豆沙。
糯米粉里掺点粳米粉,和着猪油糖桂花一拌,蒸出来香得能勾魂。
现在老字号还保留着古法,不过年轻人也爱搞新花样,
比如加抹茶粉或者夹流心,但老无锡人最爱的还是那口原汁原味的甜。
这糕点不单是吃食,更是刻在无锡人骨子里的乡愁。
广式
这道用沙地白萝卜和粘米粉“搓”出来的美味,最早能追溯到明代,
当时闽粤移民带着“菜头粿”的叫法一路向南,最终在岭南土地上扎根,成了广式茶楼里的“点心三宝”之一。
老广讲究“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季萝卜最清甜,切成丝后和腊肠、虾米、干贝一锅炒香,
再裹上粘米粉浆蒸透,切开时能看到萝卜丝透着光,像块温润的羊脂玉。
广州阿婆做萝卜糕有个秘诀——“落足料,用啲心”。
白萝卜要选重手的,刨成丝后用盐杀出水,和粘米粉按4:1的比例调成糊,腊肠得选广式甜口的,虾米要挑带点海腥味的,连胡椒粉都要现磨的才够香。
蒸的时候得用竹蒸笼,旺火蒸够45分钟,揭盖那刻,满屋都是萝卜的清甜混着腊味的咸香,冷天里闻着就暖乎。
老茶客喜欢拿它配普洱,年轻人则爱煎得两面金黄,蘸点XO酱,咬下去外脆里糯,萝卜丝还带着点脆口,那叫一个“正”!
是广东中山、广州一带的传统点心,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白居易诗里“茶果迎来客”说的就是这玩意儿。
以前是祭祀专用,现在成了早茶桌上的“盏鬼”小食,中山三乡的茶果2010年还进了非遗名录,够威水啦!
做法讲究“应节而食”,比如清明用艾草做青团,端午包蕉叶粽。
糯米皮裹着咸甜馅料,咸的有五花肉、香菇、花生碎,甜的多是芝麻、椰丝、腰果碎。
蒸熟后蕉叶飘香,咬一口软糯弹牙,配一盅普洱茶,老广的“一盅两件”就齐活了。
广东潮州的传统名点,堪称粤式糕点里的“甜蜜担当”。
这饼的来头可不小,相传元末朱元璋起义时,他老婆马氏用冬瓜、小麦粉做成干粮,
后来潮州师傅的老婆改良成冬瓜蓉馅,传入广州茶楼后,老板尝了直夸“这饼比你老婆还贴心”,
从此得名“老婆饼”。
传统做法讲究“皮酥馅滑”,
用糖冬瓜、糯米粉、椰蓉、芝麻调馅,外皮是油酥面皮,烤得金黄酥脆,咬开直掉渣。
潮州人管它叫“冬茸饼”,广州人则爱它的甜而不腻,配茶一绝。
有意思的是,这饼和“老公饼”是夫妻档,老公饼偏咸香,个头更大,像极了潮州人说的“老公大食”(老公能吃)。
下次吃老婆饼时,不妨学两句潮州话:“这饼真‘杀嘴’(好吃)!”
宁式
又称三北豆酥糖,是浙江宁波的百年传统名点,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
陆埠镇“乾丰”南货店的殷师傅为解母亲噎食之忧,以优质黄豆、严州黑芝麻、英国白糖和隔年糯米饴糖为原料,创制出这款松脆香甜的茶点。
其制作讲究“手拿不碎、入口即化”,黄豆需粒大饱满,饴糖熬制依气候调温,包装更要求棱角分明,封口不用浆糊以防潮。
老宁波人称其“甜滋滋,糯叽叽”,常嵌在年糕团里吃,香糯交织,是冬日里的一口温暖。
川式
清光绪年间,富顺郭三娘靠醪糟白糕起家,
质优价廉的口碑传遍川南,后经林兆华等匠人传承,
1990年还捧回四川风味小吃奖,如今仍是富顺人早茶桌上的"巴适"选择。
老辈人做糕讲究"三沉三浮":
糯米泡足十二时辰,石磨磨出雪白米浆,自然发酵时闻着酸香渐浓,
待气泡密如蜂巢便上笼猛蒸。
最妙是出锅瞬间,糕体自然开裂像咧嘴笑,中间点颗红点更添喜气。
本地人管这叫"开财门",婚庆宴席总少不了它。
四川峨眉山市的千年非遗糕点,隋朝开皇年间就出现了。
最初是给上山拜佛的香客准备的干粮,用红糖和糯米做成“黄糖糕”,
既能供佛又能充饥。
到了明朝,加了炒黄豆粉,改名“黄豆糕”,清末改用白糖后变得雪白绵软,成了“白糖糕”,后来才叫峨眉糕。
这糕点跟峨眉山的佛教文化绑得紧,香客们带回去还图个“佛前糕,保平安”的彩头。
制作讲究得很,
得选峨眉山九里坪的糯米,炒成虾子背的微黄色,磨粉后还要露48小时吸潮。
提糖更是一绝,川白糖加蜂糖、水熬到115℃,搅到翻砂才成。
做好的糕点“白似雪、软如绵、甜如蜜”,咬一口直接化在嘴里,甜得巴适,糯得遭不住。
滇式
昆明、大理一带的知名糕点,被誉为“会呼吸的春日点心”。
相传乾隆年间,彝苗勇士用玫瑰花瓣与蜂蜜制成此饼招待钦差,后成为宫廷御点。
如今它已是云南非遗,36层酥皮裹着高原重瓣玫瑰,
咬一口“咔嚓”掉渣,花香混着蜜甜在嘴里炸开,当地人讲“三朵鲜花一个饼”,真材实料看得见。
制作讲究“三腌三揉”:
花瓣先用盐杀青去涩,再拌蜂蜜腌出胶质,最后加猪油锁香。
酥皮更绝,水油皮要揉出手套膜,油酥得搓到耳垂软度,两次擀卷后层次分明如千层酥。
老昆明人爱配碗木瓜水,边吃边叹:“这饼子,香得板扎!”
如今鲜花饼走出云南,但老字号仍坚持古法:
凌晨摘带露玫瑰,土炉180℃慢烤,连揉面都用手温。
是云南滇式月饼的"顶流",起源于明末清初昆明。
传说永历帝逃难时,御厨用宣威火腿丁加蜂蜜蒸成"云腿包子"救急,后来传入民间,
19世纪改良成酥皮"火腿四两砣",这才有了硬壳月饼的雏形。
老昆明人管它叫"火腿饼",掰开时酥皮扑簌簌往下掉,咸甜的火腿香混着蜂蜜甜,咬一口直喊"板扎"!
这月饼讲究用发酵一年的宣威火腿,取精华部位切丁,拌上云南野蜂蜜和猪油,
外皮要擀出16层酥。
老师傅说:"火候要三次翻面烤,外皮才得金黄酥脆。"
老饕们最爱的还是传统硬壳款,配着普洱茶吃,甜咸交织得刚刚好。
馋虫勾出来了吧?
甭管是驴打滚的豆面香,还是鲜花饼的酥皮扑簌簌往下掉,老字号的灶头蒸屉里,
总煨着咱中国人的念想。
下回走街串巷时,您也寻摸块热乎的糕,
趁烫咬一口,
甜是甜的,糯是糯的,胃暖了,心就满了。
这古早味啊,比啥都治心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