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与质变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困扰现代社会的难题。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之后,即便是诸如食品这样日常基础物资,在工业化的加持下也有了新面貌。当大新工业化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业作坊之后,食品在数量上有了显著提升,因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产出来更多的可供人食用的食物,然而在质量上,工业化生产和传统的手工制作之间究竟孰优孰劣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美食家》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本片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美食杂志的编辑是一个喜欢研究美食的人。他总是习惯装扮成为各种各样的角色去探店,并且对于美食品评有着属于自己的见解。正因为这样,查尔斯被很多餐厅的老板视为眼中钉,但是他却深受自己的读者的喜爱。大家都非常认可查尔斯,且对于他品评的餐厅好坏深信不疑。
新一年的餐厅品评又开始了,查尔斯继续着自己的事业,但今年的品评又出了差错,查尔斯觉得自己的年事已高,想要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然而儿子的兴趣全然不在这里。面对着儿子的叛逆,查尔斯一筹莫展,然而这个时候,食品工业大亨即将对查尔斯所品评的法国美食发起工业化攻击。
《美食家》作为一部喜剧片,更多的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喜剧元素上,但是本片所制出来的却是一种现代化难题,那就是美食在现代化的加持下,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意义?没事在现代社会的定位是什么?
查尔斯看起来是一个守旧者,但是守旧者的存在的意义是传承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很可能跟当代的社会有所差异,但是本质上,这种习惯与当时的时代是有冲突的。现代社会将美食当成一种工业之后,美食也就失去了美食的本质意义。查尔斯坚守着的美食的意义在于品评每一个餐点的过程。从食材到烹饪,从色泽到滋味等等,这种品评的核心在于体会食材到美食的每一个过程。
而对于食品大亨来说,食品就是一种商品,美食就是一种食物。这样一来才能大批量的生产,而大批量的生产本身代表的是工业时代的核心点,但是这个核心点抹杀的是食品本身的意义,即食品是可以作为美食来品评的还是说只是作为一种食物来充饥。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确实是可以产生大批量的食物,这是原来传统的手工劳作无法比拟的,人类因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生产出来大批量的食物,从而很快的解决食品的短缺问题,但它所不能解决的是食品的多样性。食品在手工生产时期,因为每一个人制作食品的过程方法迥异,所以,我们看到的同一个美食就会有不同的滋味。这也是食品多样性的核心,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性质,那么食品就会很快的变成充饥的食物。这个时候,食品的多样性就意义不大了。
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抹除了多样性而存在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在于产生大量的食物,而大量的生产食物本质上就不需要再去面对任何一种细小的差异所带来的区隔。这样就会产生一种不在意美食的滋味的感觉。本片也是因为借用了这种形式的矛盾,才显得很有趣。
但这些实际上并不是限制美食发展的主要问题,美食行业需要发展就应当让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不全都是负面的,而传统的美食生产方式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可以在生产力上借助工业化的生产替代人力,而在烹饪上可以借用人对于美食的特殊感知方式来替代工业冰冷的数字。
查尔斯的过人之处在于用自己一生的经验以及天赋,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美食的品评做到极致,这一点无人可以替代,但是查尔斯毕竟是要老去,如果仅仅因为查尔斯的老去就将这样一种天赋彻底埋没那对于美食则是一种损失。因此,如果查尔兹可以将自己经验与工业大亨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那么或许会焕发出来不一样的东西。
当然,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这样就没有笑料了,而本片作为法国电影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是不难看出经典的法式幽默的特点的。老少皆宜的主题,没有丝毫低俗的笑点也能让观众充满欢声笑语,这就是法国喜剧的魅力。
然而遗憾的是,本片上映了几十年之后,喜剧的发展却并没有因为电影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有太多的改进。喜剧的没落与这个时代的浮躁离不开,就如同本片中所讽刺的那样,仅仅靠着技术的进步试图创造出来一种模式来让观众批量的欢笑,就像面对查尔斯最后的惊鸿一瞥的经验一样,这恐怕要以失败而告终。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