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邂逅运河,食淮知味”中华文化传承团沿着淮扬运河一路探寻。团队不仅领略波澜壮阔的水运景观和令人垂涎的淮扬美食,更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感受舌尖上的“诗与远方”。
从观看到亲手“复刻”
大运河的发展脉络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实践团成员通过电子沙盘学习大运河从春秋至元朝的历史脉络,汴河州桥遗址的砖石诉说着岁月沧桑。但这趟“时空穿越”之旅不止于参观——成员们分组参与“运河模型制作”工作坊,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刻古代漕船,并结合机械专业知识设计简易水利装置,模拟运河水流动力系统。这种“动手+动脑”的实践,让团队全景式认知了大运河贯通南北的文脉价值。
在古代,漕运是大运河的核心功能。团队通过观赏《乾隆南巡图》,看到漕船首尾相连、帆樯如林的盛景。驻足馆内,目光掠过旧物,似触漕运脉动。这里凝结着运河漕脉,既见证粮草转输盛景,更承载南北治理的文明印记。为深入体验,成员们还亲手绘制漕运路线图,还原商品运输的轨迹。
当3D投影重现万艘漕船穿行扬州的盛景时,“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的重量深入人心。“亲手制作模型让我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乔俞扬同学在实践后感慨道。
一箸箸千年味,
从品尝到亲手“烹制”淮扬菜
在扬州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实践团深入挖掘淮扬菜的文化底蕴。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讲解下,参观“淮扬菜的历史发展”等展厅,了解李白、扬州八怪等名人与淮扬菜的渊源。
学习不止于展柜前,团队还转入“匠心厨房”工作坊,跟随非遗厨师学习经典淮扬菜如狮子头和文思豆腐的制作。成员们分组协作,亲手选料、刀工切配、掌控火候(炖、焖、煨等技法),并在师傅指导下完成菜品。
品尝环节由此升级为实践成果展示:一道道学生自制淮扬菜上桌,清鲜平和的口味中,蕴藏着对火功与鲜活的匠心得。淮扬菜以水产为主,口味清鲜略带甜味,体现中国人“食不厌精”的哲学。
通过亲手烹制,团队不仅体会到烹饪技艺,还访谈本地农户,了解食材源头,制作“从田间到餐桌”的纪录片。“淮扬菜展示了民俗文化,更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亲自动手让我明白,其价值不仅是美味,更是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黄鑫同学总结道。这种“做中悟”的实践,将静态参观转化为动态传承。
千年运河奔涌不息,青春力量接续奋斗!机械学院“邂逅运河,食淮知味”实践团的扬州之行,是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一次文化“寻根之旅”。青年学子在运河之畔触摸历史,在实践中熔铸文化自信:模型制作锤炼机械技能,烹饪工作坊弘扬工匠精神,口述访谈厚植家国情怀。机械学子将从运河文化中汲取智慧,将传承之力转化为勤学奋进、矢志报国的行动,在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