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片
时间冲淡了过往云烟,但总有些温暖根植在心间。桐乡发布开设“岁月匆匆”专栏,讲述岁月长河中不变的温情故事。
在桐乡,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三十多年来,店主凭着勤劳与好手艺,用一份份地道美味的古早甜品,狠狠抓住了桐乡人的心,方圆百里的老顾客,都念着这一口!
在石门镇安兴老集镇同善堂155号的恩里来食品店内,店主蒋国峰与诸利平夫妻俩正忙碌着。“这是顾客订的100多份冷饮汤,得赶紧做好送去!”说话间,夫妻俩的手没停过——糯米饭打底,撒上红豆、冬瓜糖等,最后浇上清甜糖水,一碗料足味正的冷饮汤便成了。
这小小的冷饮汤,藏着他们最实在的生意经:“做食品就得讲良心,新鲜、保质,半点虚的都来不得。”
这家店的故事,藏着两代人的传承。“最早是我妈妈在这儿卖面、小笼包,后来又加了棒冰。”年轻时诸利平本想出门闯荡,可母亲舍不得,她便留下来,接过了这家小店。
30多年前,夫妻俩正式接手,先从棒冰生意做起,后来又不甘心只卖简单吃食,专程拜师学做传统糕点。
“最早学做生日蛋糕,是跟桐乡绸厂食堂师傅学的,也就学了点皮毛。”蒋国峰怕手艺不精砸了招牌,干脆和妻子凑了当年的一万元“巨款”,专程去杭州学正经手艺。有了硬本事,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从散客的生日蛋糕,做到农村酒席上的结婚、满月、周岁等蛋糕,那会儿,酒席上摆上他家的蛋糕,都是件时髦事。
夫妻俩能吃苦,脑子也活络。见农村酒席上的时兴货在变,他们也跟着拓宽品类:青团、茶糕、南瓜饭、排骨饭、松糕、大圆子……只要老百姓需要,总能在店里找到。
让小店火出圈的,还有意外走红的甜麦塌饼。诸利平年轻时本不爱吃这口,总觉得家里做的味道一般。直到有次,一位来店里碾面粉的奶奶硬塞给她几个,“起初我还拒绝,可尝了一口就觉得好吃。”她立刻跑去请教村里的老人,琢磨着把这味道搬到店里。
“原以为从小看到大的甜麦塌饼做起来不难,没想到试了好多次才成功。”第一次只做了几十个在店门口试卖,可没想到,一上架就被抢空。
后来他们做了小包装送到桐乡菜市场,早上送去,刚到家就接到补货电话。就这么着,一块甜麦塌饼把生意从安兴老集镇,做到了崇福、乌镇,甚至湖州练市等地,还进了大型商超。旺季时,有人拿着包装袋导航来买,还有人要求快递到外省,最忙的一天要做2000多个,夫妻俩请了人帮忙,自己连歇脚的时间都没有。
如今夫妻俩已六旬左右,脚步慢慢放缓,连曾经常年供应的酥糖,也不再365天不间断售卖了。但恩里来的“烟火气”从没断过:夏天主打棒冰批发,传统鸡蛋糕、南瓜饼一天能卖几百个;中秋将至,大家爱吃的鲜肉月饼也已经上市;天凉后结婚的人家多,酒席糕点又成了主角;等来年开春后,甜麦塌饼又会准时回归,成店里的“顶流”。
“现在还是每天5点开门,先把新鲜的鸡蛋糕、栗子饼等做出来,白天处理订单,还要帮儿子的棒冰店送货……”30多年来,夫妻俩几乎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还是很久前买了辆新面包车,觉得稀奇,便去了趟莫干山。
守着小店的日子虽忙碌,夫妻俩却也过得充实而欢喜。这家开了30多年的老店,不仅藏着舌尖上的美味,更藏着普通人踏实过日子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