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酒香总是能轻易勾起人们的回忆。提到山西的酒,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是那声名远扬的汾酒,它如同一位豪迈的侠客,以浓烈的酒香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
然而,山西的酒文化远不止于此。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着一种更为古老、更为温柔的味道——黄酒。它就像一位低调的隐士,静静地流淌在山西人的记忆深处,不张扬,却让人难以忘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酒的世界,看看这酒究竟有啥魅力,能让人如此忘怀~
冬天的酒,夏天就得备?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独有。
在先秦《考工记》中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而可以为良。”这句话不仅揭示了酿造上等黄酒的必要条件,也体现了古代人顺应自然的智慧。山西黄酒的酿造同样遵循这一古老的智慧。
俗话说:“酿酒不借天时、地利、人和,酒无味”,虽说酿造黄酒大多是在冬天,但是进入夏天,酿酒师傅就要为下一酿季的冬酿做好准备——农历的七月培育酒药,八月踏制麦曲,九月制作酒酿,然后又是一次冬酿春榨的轮回。
筛米、浸米、蒸饭、摊冷、落作、主发酵、开耙、灌罐后酵、榨酒、澄清、勾兑、煎酒、灌罐陈酿……都是数千年来传承的古法。
这些工艺不仅让黄酒冬酿得以一季又一季地流传,让每一位品尝者都能在唇齿间领略到岁月凝练的独特风味,感受到那被封存于酒液中的悠长时光。
“南绍北代”不是虚传,
代州黄酒这滋味绝了
在这源远流长的黄酒文化中,代州黄酒犹如一颗闪耀着历史光辉的明珠。
代州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已有“代州金波又琼酥”的美誉(“金波” 即指代州黄酒)。后来黄酒还被赋予过“玉液”“甘露”“太平君子”“天禄大夫”等雅称,每一个名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图源:迎泽发布
不仅如此,金代名士赵秉文在其《代州书事》中描述代州黄酒时写道:“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唐代药王孙思邈,在代州采药时视黄酒为“百药之长”……这都展现了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甚至有:“南绍北代,黄酒不赖”,代州黄酒味道独特、酒质醇厚、色泽金黄、温和醇香,营养价值丰富。
图源:迎泽发布
当然,能制作出如此上好的代州黄酒,好的原料也是必不可少的。代州黄酒的酿造,选用的是北纬38度黄金生物带上,坡地旱作的代州黍米,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是酿造黄酒最理想的原料。
黍米,因其悠久的种植历史,成为酿造黄酒的主要谷物。悠久的酿酒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晚期,其起源于舜,兴于汉唐,名于宋元,盛于明清。
图源:忻州日报
黄酒性柔和,无论是年长者想要小酌怡情,还是年轻人初次尝试,都能在其中找到契合自己的口感。
只知道代州黄酒,
山西这些黄酒同样有千年韵味
除了闻名遐迩的代州黄酒,山西还有许多其他优秀黄酒品种,它们各具特色,散发着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文化气息。
大同云冈黄酒
云冈黄酒承袭北魏遗风,以阳高黍米为基,执守六个月超长发酵周期,在时间中淬炼出“液体蛋糕”的美誉——酒体富含多种氨基酸与微量元素,尽显古法酿造的功力。
蒸米时用最古老的气蒸法,调色仅以白糖炒制焦糖,拒绝现代添加剂。轻啜一口,半甜酒液裹挟着炒米焦香滑入喉间,舒筋养脾之效随温热弥散,恰如穿越千年的北魏宴飨在杯中“复活”。
图源:大同日报融媒
忻州隩州黄酒
河曲古称隩州,此地黄酒早已超越饮馔之趣。金代《家宴》壁画中侍女执壶斟酒的场景,印证了黄酒在河曲世族生活中的仪式地位。
其酿造遵循八道古礼:从蒸煮、加曲到煎酒、窖藏,每一步皆是对天时地利的敬畏。尤值称道的是它与乡饮酒礼的共生——春祭秋祀时,地方官绅齐聚文庙,以黄酒践行尊长敬老的儒家伦理,玉壶春瓶斟出的不仅是美酒,也是“睦亲邻、奉高年”的体现。
在河曲,一杯温好的黄酒,要配上一碟油炸花生米,二两肘子肉、猪灌肠、驴肉碗托就是一顿上好的佳肴,暖酒入肚,肉香泌脾,回味悠长。
晋中平遥黄酒
平遥黄酒,是山西平遥古城传承数百年的独特佳酿,其酿造始于明朝崇祯年间。
这种黄酒原料取自本地的黄黏米或软米,配以特制酒曲,经过浸泡、蒸煮、发酵、压榨、煎酒和陈储等传统工序酿造而成。其酒液呈琥珀色,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甜而不腻,具有独特的焦香和米香。
平遥黄酒的酿造工艺复杂而精细,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古法,体现了平遥人民的智慧和匠心。
图源: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 晋中市
黄酒,不仅是岁月沉淀的琼浆,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它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从古老的酿造工艺到独特的地域风味,每一滴都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如今,黄酒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人去探索、去品味。让我们在忙碌之余,静下心来,品一杯黄酒,感受那从舌尖到心底的温暖与醇厚吧~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