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的深夜街头,鸡架是当之无愧的“夜宵之王”。它以独特的“嗦骨头”体验,承载着沈阳人的市井烟火与情感记忆,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美食符号。
沈阳鸡架的流行,与城市产业变迁密不可分。上世纪90年代,辽宁作为中国重要的白羽肉鸡养殖区,大量鸡架成为出口分割鸡的副产品。价格低廉的鸡架,成为下岗工人和普通家庭餐桌上的“荤腥担当”。一锅烀鸡架配抻面,再开几瓶“老雪花”啤酒,既能解馋又能果腹,成为沈阳人熬过艰难时期的温暖慰藉。
沈阳人对鸡架的烹饪,堪称“舌尖上的创意革命”。老四季的烀鸡架,用老汤慢炖至骨肉分离,撕开后撒上榨菜、香菜和辣椒油,嗦一口汤汁浓郁;铁板鸡架将鸡架压在滚烫的铁板上,油脂渗出与调料融合,焦香酥脆;熏鸡架则用糖烟熏制,带着独特的焦糖香气;辣炒鸡架与洋葱、尖椒爆炒,甜辣交织,配米饭堪称“下饭神器”。从炖、熏、炸到烤、炒、拌,沈阳人用二十余种做法,将“食之无味”的鸡架变成舌尖狂欢。
深夜的沈阳,鸡架摊前总是人声鼎沸。食客们围坐小桌,戴着塑料手套,一边掰着鸡架,一边嗦着骨头缝里的肉丝,再灌一口冰镇啤酒,侃大山、聊人生。这种“慢食”的仪式感,让鸡架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沈阳人释放压力、联络情感的社交媒介。正如当地人所说:“鸡架的快乐,不在吃肉,而在嗦骨头的过程。”
如今,沈阳鸡架已从市井小吃升级为城市文化IP。鸡架博物馆、鸡架美食文化节接连落地,每年超3亿只的消费量,让沈阳稳坐“鸡架之都”的宝座。对于沈阳人而言,鸡架是深夜的灵魂伴侣,是漂泊游子的乡愁寄托,更是这座重工业城市最柔软的烟火诗篇。
下一篇:外卖商战外的王牌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