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路,一条镌刻贵阳烟火简史的老街。
8月,正值爽爽贵阳避暑节,上午10点的民生路,香酥鸭的椒麻香与洋芋粑的油滋声交织,忙碌的商家和扫货的游客让民生路烟火升腾。日销400只香酥鸭、200个洋芋粑、数百杯冰浆的热闹场景,在这条不足千米的老街巷重复上演。
民生路好吃街。
当游客把脆哨、辣椒面装入行囊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能带走的城市记忆。什么是最好的“贵阳礼物”?民生路实践给出答案。
味觉记忆构成城市新名片
避暑节期间,但家香酥鸭店铺日营业额突破2万元,洋芋粑摊点销售额实现翻番,各种口味的土豆片销售数百斤,一屉接一屉的破酥包售罄。这些热销美食的背后是游客用味蕾进行的投票,这场关于“味蕾游”的热潮已然到来。
游客在好吃街公区就餐。
丝娃娃的酸辣、刺梨汁的鲜美、锅巴糍粑的甜糯,都深深植根于贵阳的气候、物产和文化传统,这种“地理标志”般的味觉特征,使其成为最具辨识度的城市符号,“洋芋国”“折耳根之乡”……贵阳的味觉名片正在民生路的烟火气中完成自身品牌化的进程。
“吃了豆米火锅味道很不错,来民生路主要是吃肠旺面、锅巴糍粑、冰浆,顺便采购脆哨、辣椒面带回家作为伴手礼。”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安女士直言,行李箱已为这些“贵阳味”腾好空位,回成都第一件事,把美食分享给家人。
传统手艺实现消费新升级
民生路成为“顶流”美食地不是偶然,而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具备地域独特性、便于携带、品质稳定三大特征的“丁家脆哨”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开发便于携带的包装、邮寄服务等,成为游客伴手礼首选。店门口摊位变成直播间,脆哨通过直播间卖向全国各地。
丁家脆哨成游客伴手礼首选。
街边的红汤丝娃娃也推出DIY套装,游客不仅能现场亲手制作,还能带走在家复刻地道吃法。这种产品的创新实现了从现做现吃到可带走体验的转变,完成了传统小吃向现代伴手礼的华丽转身。因此,也有不少的丝娃娃、锅巴糍粑、小裹卷坐上飞机、高铁去往四面八方。
不远处的巷口,俞记破酥包门前长长的队伍排出小巷。“这段时间生意好,店里增加了两个人手,只要能做出来包子,售卖不是问题。”俞老板边打包边说,暑假期间游客明显增多,他每天早出晚归加紧赶工,希望让游客都能尝到贵州特色美食。俞记破酥包日销售额平均可达1000余元,这不仅是他个人收入的提升,更是对传统手艺的市场定价。
刺梨汁摊。
不仅如此,民生路的商户们还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将制作过程转化为内容产品,宣传美食的同时,实现从手艺到IP的跨越。
街边摊变身文化新体验
近年来,民生路的美食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场景革命。日新迭代的商家、世代传承的手艺、山野中的风味,都在悄然变化。
2024年9月,民生路好吃街开街,贵州本土小吃为主,配合本地特产等业态组成美食新高地。如今,再到好吃街,青铜色的文化墙加灯光设计营造出复古与时尚交融的视觉体验,街头艺人的表演为美食消费注入文化内涵。充满贵阳元素的店铺比比皆是,宽敞整洁的公共就餐区也极大地改善了就餐环境。这些多感官的体验,让消费者在消费同时也能有文化参与感,有效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
但家香酥鸭门前挤满游客。
游客手拿的小吃包袋上印着贵阳方言的趣味解读,许多商家为吸引游客,设计带有贵州少数民族元素的包装,还有缩小版的苗族头饰冰箱贴等,这些细节设计将单纯的物品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载体,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当地特色文化。
上一篇:弥勒这碗米线,酥香、肉香、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