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编辑整理:盛唐辉煌
。
在公众号会话页面,回复“加群”,即可加入粉丝交流群
今天是8月19日,闰六月廿五,今日出伏。
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的交替点。
最热的三伏天(2025年7月20日-8月18日)正式谢幕。
告别了三伏天,是不是就意味着告别了夏天呢?大家别忘了还有:秋老虎。
从今天至“秋分”节气,我们才将真正迎来“最凶险的36天”!
为啥是"最凶险的36天"
8月19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这36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
老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在这段时间,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是大趋势。
温差逐渐拉大会带来什么后果?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
不少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也有人认为,冬天寒冷刺激更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
其实,夏秋交替的时间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
血管最怕“一冷一热”这么一折腾,于是很多人就中风、心梗、甚至猝死了。
因此,这段时间,不仅仅要养肺,还要预防高血压、心梗、中风等。
记住3点,全家健康"零风险"
1、助养肺:饮食润一点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2、防秋乏:睡觉早一点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懒洋洋的,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
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
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
3、少发霉:通风勤一点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
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服装店里挂着很多衣服不发霉就是这个道理。
出伏后,3类食物要多吃
多吃碱性食物
出伏容易秋乏,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
蔬菜是碱性食物,其代谢产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1、西红柿
性平,味酸微甘,富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胡萝卜素。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之功效,生熟食用均可。
番茄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含的苹果酸、柠檬酸和糖类,有助消化的功能。
2、茄子
性味甘寒,无毒。散血止痛,有收敛、止血、利尿、解毒作用。外用可敷治肿毒,擦洗冻疮。茄子生吃能解蕈毒。
茄子的营养较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P的含量很高。
3、马铃薯
土豆的矿物质含量也非常丰富,钙、磷、钾含量都很高,尤其是钾,在蔬菜类里更是名列前茅。钾离子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吃后可刺激肠道蠕动,同时它富含的膳食纤维能够吸收和保留水分,使粪便变得柔软,因此食用土豆可以起到缓解便秘的功效。若能搭配其他蔬菜一起食用,效果会更好。
多吃滋阴润燥食物
秋季燥字当先,所以秋季养生一定要注意养阴防燥。可以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来消除秋燥。
1、蜂蜜
秋天最大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而蜂蜜能润燥,所以很适合秋天服用。秋季喝蜂蜜的时间推荐选择早上,因为早上喝蜂蜜,可以快速补充体能,让一天有充足的精神。
2、银耳
银耳是一种有滋阴补益作用的名贵食品,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益气、健脑等功效。
银耳被誉为“长生不老药”、“延年益寿品”、“菌中之王”,具有滋润而不腻滞的特点。
3、鸭肉
鸭肉性凉,有滋阴养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其蛋白质含量也比猪肉、牛羊肉高20%左右,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鸭肉脂肪含量较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易被人体消化,可以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脏。
出伏了,气温多变,在这36天里,大家要注意昼夜温差的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诗词君把注意事项总结成了一首小诗,送给在乎的你们:
出伏以后,气温渐冷,
多多喝水,上火不扰,
内外温差,四度为好,
大梨熬汤,润燥妙招,
苦味多食,增进食欲,
切莫熬夜,睡眠要好。
愿你一切安好!
上一篇:谁画的下山虎?哈哈,太逗了!
下一篇:羊大师:给孩子选羊奶一定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