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们的饮食方式过于原始,还是我们的饮食习惯已不适应时代?想明白这个问题,基本就能窥见当下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价值、精神追求层面的差异。
第一个原因,饮食结构不同。
中国互联网上,餐饮博主、美食博主堪称当前最“卷”的领域,激烈程度仅次于财经领域——没有一手绝活难以立足。
如今单纯拍视频教做菜已无人点赞,刀工、灶台火候的技巧被玩出花样,看完只想感叹:高手果然在民间。
美国互联网同样发达,是否有类似的美食博主?确实有。例如一位博主称,其蓝领工人丈夫已连续工作15小时,因此要准备爱心晚餐——结果只是将麦当劳食品拆封,倒进铺黄油的锅里,就算完成。
本就工作疲惫,回家还要承受心脑血管的“暴击”。这位博主的视频标题是“美国精英家庭白人妈妈的精致晚餐”,原以为能看到像样的餐食,结果所谓“烹饪”不过是从不同包装中倒出食材。
只要会挤酱料、拆包装、用烤箱,在美国就算会做饭。 除了这种半成品大杂烩,是否有更清爽的?有,即“白人饭”。
所谓“白人饭”,通常是几片叶子、几块面包,最多夹片火腿或整根香肠,冷餐食用。严格来说,这些不能算食品,只能算未经处理的食材,几乎看不到烹饪痕迹,用俗话讲就是懒得洗盘子——对着冰箱就能吃完。
第二个原因,时间成本昂贵。
但反过来,西方人也难以理解中国人每天花1-3小时做饭的习惯。以普通家常菜“三菜一汤”为例,从备菜、焯水到收拾碗筷、擦拭灶台,至少需要1小时;若使用红烧、焖炖等进阶技法,3-4小时一顿饭也很常见。
西方国家是否有人愿花这么长时间做饭?有——截至2024年,仅法国巴黎就有超120家米其林星级餐厅。
在这些餐厅用餐,一顿法餐上菜至少需3-4小时,特殊节日庆典时,6小时也不夸张。当然有人会反驳:这不是给普通人吃的饭——确实如此。
从社会趋势看,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分界线:餐饮的精致程度、菜品质量、烹饪技巧与金钱直接挂钩。
而在中国,越是高价、重氛围的餐厅,越易被消费者打上“智商税”的烙印。网友对这类餐厅的统一评价是:“建议卖给上海人”。
欧美蔬菜通常以220克(不到半斤)的杂包形式包装,在英国售价2.75英镑(约合人民币26元)。各类肉类也由工厂分装成盒。
其源头是工业化流水线,可批量生产、标准化供应。因此,西方人做饭常是拆封一个又一个包装。
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坚持炒菜,或以手工耗时方式解决日常餐食,这实则是人类社会对食品工业化大趋势的最后对抗。
我并非认为中餐一定优于西餐。曾经的世界存在美食多样性,不同地域、文化各有引以为豪的烹饪技法。
但当工业化、现代化、流水线介入后,餐饮目标趋于单一——对火候、食材、调味品的精准把控,简化为拆封一个又一个包装。因此,当今世界几乎只有中国人坚定反对预制菜。
第三个原因,文化不同,他们只觉得食物不过是维持人体能量的物品罢了。
西方人为何不反对?因他们早已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午餐就是一盒纯工业制品——打开后叠放即算一顿饭。
相比之下,中式炒菜难以标准化、工业化稳定产出——即使同一厨师换个灶台,菜品也可能不同。这种差异本身赋予其稀缺属性。
当全世界追求速度、成本、效率时,中华饮食文化仍大面积追求复杂与高雅,且这种追求与阶级、金钱、身份无关。
饮食文化折射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精神维度的追求。即便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工业国,在饮食上仍坚守原则。直至今日,对美食的最高评价仍是三个字:有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