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有一种味道,从周礼中走来,带着青铜器里的庄重,也带着黄土坡上的豪爽。它红得热烈,酸得清爽,辣得通透,一碗下肚,仿佛把人从长安古道的驼铃里,径直拉进关中人热气腾腾的灶火前——这,便是臊子面,陕西人心里永远的主角。
正宗臊子面讲究“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旺”。手工擀出的韭叶面,薄可透光,入口筋道;滚水里三沉三浮,捞进老碗里,浇的是用秦椒爆炒出的红油臊子。豆腐丁金黄、黄花菜明黄、木耳深褐、鸡蛋皮嫩黄、胡萝卜艳红,五色铺陈,像极了西安城墙根下那一抹落日。最点睛的,是那一勺粮食醋,酸得利落,辣得温柔,把“秦人尚红”的豪情写在了舌尖。
相传臊子面始于西周“祭余”之礼,后由“文王锅盔”演变而来。周公庙的香火千年不断,香火旁的臊子面也代代相传。老陕人过年过节、娶媳嫁女,头一碗定是臊子面——“长长久久,喜气洋洋”。一口面,吃的是味道,更是礼数:面要“过桥”,汤要“宽”,客人碗里的汤永远滚烫,寓意“常来常往,越吃越旺”。
灶台上,醋是粮食酿,陈三年,酸里透甜;秦椒是北山旱地种,晒足太阳,辣得纯粹;臊子选的是关中黑猪肉,肥三瘦七,先煸后炖,肥肉化成油,瘦肉裹着酱,香而不柴;再配本地黄花菜、黑木耳、胡萝卜——一碗小小的面,装的是八百里秦川的丰饶与厚道。
来陕西,别只顾看兵马俑、登大雁塔,记得把胃也留给这碗面——因为它不仅填饱肚子,更能让你在一口酸汤里,读懂秦人三千年的直爽与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