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西南人家餐桌上的心头爱,以其浓烈独特的气味,成为美食版图上鲜明的风味地标,爱者“成瘾”,厌者退避。如今,这一极具地域色彩的食材正摇身一变,跨越山海,通过标准化加工与产业链创新,脱胎换骨,变成酥脆可口的休闲零食,沿着东西部协作搭建的“快车道”,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市场,甚至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派小吃”。
从区域特色走向广域市场,折耳根的“出山”之路,不仅是口味上的融合与创新,更折射出中国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面向现代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东西部产业互补、供需对接、能力共建的生动缩影。
从家常小菜到标准化的“新派小吃”
在贵州铜仁创融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融”)的生产车间里,新鲜的折耳根经过多道清洗、精准切片、低温脱水及可控温度的油炸定型,再配上科学配比的调味料,最终变成了金黄酥脆、色泽统一、规格一致的零食产品。
把“土特产”做成标准化商品,是黔货出山的第一步。自2021年起,借助东西部消费协作的契机,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铜仁工作组碧江小组深入挖掘“碧江好物”,联合区内山茶公司、创融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铜仁“中国抹茶之都”以及“梵净山珍”等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抹茶、山茶油、珍珠花生、绿壳鸡蛋、桐壳面等特色农产品。折耳根零食,也应运而生。
据了解,创融公司目前已建立起“从种植端到产品端”的全链条产业模式,实现了从农田到零食架的闭环运行,借此,有效解决了传统作物季节性“断档”问题,让这一“山野小菜”实现了全年稳定供应。
打破口味的鸿沟,传递风味的价值
折耳根气味独特,爱憎分明。要实现“出山入湾”,拥抱更广大市场,风味改良势在必行。如何既保留风味精髓,又能贴合更大众的口感?
今年初,创融公司依托湘潭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科研力量,建立了节约化、绿色化的折耳根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通过添加菌棒中微生物、天然的无机矿物等进行耦合复配,优化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从源头上提升原料产量和品质。
通过特定的种植管护技术和油炸烹饪方式,有效降低了部分消费者不易接受的强烈土腥味,同时放大了其酥脆香浓的口感优势。
“做折耳根的副食产品并不是简单地粗暴改造,而是做口感的‘微调’和‘引导’。”创融公司总经理杨江勇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是西南籍“老乡”的聚集地,务工人员基数大,对折耳根这一食材认可度及接受度高。“我们不是要把折耳根变成另一种零食,而是帮它走出去,还能保持其本味。利用这一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也通过黔货出山这一通道创造让更多外省人尝试体验的机会。”
从“产得出”到“卖得好”“强得久”
东西部协作,为“黔货出山”铺设了高速路,但其意义远超“卖货”本身。
“大湾区市场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个销售目的地,更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老师’。”创融公司总经理助理周潇雨说,“他们(消费者)对食品检测标准、包装环保性甚至便携、美观程度都有细致要求。这倒逼我们必须在品控、管理、研发等各个环节对标一流,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这条产业链的延伸稳固了后方的种植端。通过“公司引领+大户带动+群众参与”的合作模式,带领铜仁市松桃县薅菜村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本村环境的折耳根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两方面拓宽群众的致富增收渠道,让折耳根变成增加群众收入的“致富草”。
小小一根折耳根,串起了一条从山区田间到湾区餐桌,融合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内生动力。这也意味着,东西部协作正从初期的产销对接、政策帮扶,迈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赋能为核心的深度协作新阶段。
文、图、视频 | 邹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