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在家煮米饭,是不是总被水和米的量搞得头大?上次我煮的饭,水放多了,端出来跟烂泥似的,拌菜吃都粘筷子;后来又试着少放水,结果锅底那层硬得能硌牙,中间还有点夹生,我家孩子扒拉两口就不吃了。这破事儿我纠结好长时间,最近才算摸着点门道,今天必须跟大伙念叨念叨。
之前我煮饭全凭手感,想放多少水就放多少。有回亲戚来家里吃饭,我特意提前泡了米,想着煮锅好饭撑撑场面。结果一紧张,水倒多了,揭开电饭煲盖那瞬间,我心都凉了 —— 米饭稀得能照见人影,亲戚们倒是没说啥,但我全程不敢抬头,感觉脸都烧得慌。后来又有次,我记着上次的教训,水放得特别少,结果煮出来的饭,嚼着跟吃炒米似的,我老公吃了两口就说 “你这是煮了锅石子儿啊”,弄得我哭笑不得。
后来我问我妈,她老人家煮饭几十年,从来没失手过。她跟我说,以前哪有什么量杯,就用手指头量 —— 淘好米后,手指头插进米里,水没过第一个关节就行。我照着试了回,还真成!煮出来的饭不软不硬,拌点酱油都香。不过我这人有点轴,总想问个明白,这到底是为啥啊?
我就瞎搜资料,越看越懵,不过大概知道点意思。说白米饭吧,水和米的量差不多是一碗米配一碗多一点的水。喜欢软的就多倒点,喜欢硬的就少倒点。我有个同事,特爱吃有嚼劲的饭,每次煮都只放一点点水,说那样嚼着香。我尝过一次,差点没把牙咬碎,果然每个人口味差太远了。
要是煮杂粮饭,比如放了小米、红豆啥的,那水就得再多放些。上次我煮小米饭,忘了这茬,还按白米饭的水量放,煮出来干得咽不下去,最后只能倒点开水煮成粥。后来我学乖了,煮杂粮饭就多添点水,煮出来糯叽叽的,我家老人倒挺爱吃。对了,要是米泡的时间长,比如提前泡了一上午,那煮的时候水就得少放,不然又该煮烂了。上次我泡了米忘了煮,隔了半天再煮,还是按原来的水量,结果又翻车了,真是服了自己。
还有啊,用电饭煲和用铁锅煮,水量也不一样。电饭煲还好,一般都有刻度,照着放差不太多;但用铁锅煮,水就得比电饭煲多放些,不然容易糊底。我上次用铁锅煮,没注意水量,煮到一半就闻着糊味,赶紧关火,锅底那层都黑了,洗了半天才洗干净。
其实说到底,煮米饭也没啥固定规矩,多试几次就知道了。我现在煮得多了,大概看一眼米的量,就知道该放多少水。上次煮的饭,我家孩子吃了满满一碗,还说 “妈妈今天煮的饭真香”,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你们煮米饭的时候,有没有过啥好笑的事儿?或者有啥小技巧?评论区跟我说说,咱也互相学学,省得总在煮饭上栽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