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主播说三农】
电影热梗“西湖醋鱼全责”出圈了,单看这个词条,相信可以勾起很多人的共鸣。
传统名菜为啥会口碑崩塌呢?西湖还是那个西湖,醋还是那个米醋,那鱼?诶,问题很可能就出在鱼的身上。正宗的西湖醋鱼必须用草鱼,而且还是西湖里的草鱼,还得要先饿养几天,让它吐尽泥沙之后再烹饪,这样做出来的才会有“蟹肉风味”。
现在草鱼从野生转为人工饲养为主了,这饿养很多时候也省略了。而西湖醋鱼直接用水煮,简单质朴的烹饪方式,一下子就放大了食材的——缺点,也就是养殖草鱼的那种土腥味。
草鱼养殖
为什么养殖草鱼容易有土腥味呢?研究表明,草鱼的土腥味主要来自于二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主要是一些藻类和放线菌所释放出的四级代谢产物。当养鱼的鱼塘中养殖密度过大,水质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之后,这种土腥物质就会通过鱼鳃、鱼的体表进入鱼体,积累的浓度变高之后,鱼肉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土腥味。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鱼长的时间越长,个头越大,这种土腥味就越容易积累。所以网上有人建议买草鱼要买中小个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土腥味在淡水鱼当中,不只是草鱼有,比如鲤鱼也有,但是咱们在日常烹饪过程当中会煎炸或者是红烧炖,就很美味了。只不过西湖醋鱼没有煎炸这个环节,所以就暴露了这个缺点。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团队已经从水质、养殖、加工等多个方面有了不少研究成果。首先就是从源头控制土腥味,比如说上海海洋大学的刘丽萍团队发现鱼类身上的“膜连蛋白”,是土臭味进入鱼体的帮凶。经过千挑万选,他们就发现使用“去腥芽孢杆菌”这种益生菌,可以精准地打击土臭素的放线菌。该团队还研究利用“流水槽暂养”技术,通过清水+益生菌的调控模式,让鱼饿10天,通过消耗脂肪就可以减少土腥味。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广东、湖南多地的养殖场推广了。
西湖醋鱼
其次,在加工环节也可以减轻土腥味,比如说利用生姜当中的活性成分姜烯酚脱腥,也可以用盐水浸泡鱼,让土腥物质从鱼鳃当中排出来等等。
很多杭帮菜的业内人士也认为,鱼品质的变化是影响西湖醋鱼的重要原因。不过众多的业外人士认为,咱就说这个调味是不是可以改一改?哎呀,这个酸呐。
不过抛开西湖醋鱼,我们还是盼着农业科研人员在草鱼无腥无刺、肉嫩爽滑的研究之路上再努力一下。比如之前中国三农报道采访过的无刺草鱼团队,就希望能够早点落地推广。之前郭站长背着咱们去尝过,他说是蒜瓣肉,吃起来味道鲜美。我们之前也说过,这个草鱼是淡水鱼的大类,它的产量约占到1/5。草鱼就是吃草也可以长大,在淡水鱼当中它的养殖成本算是很低的,也不需要加入太多的鱼粉、豆粕这样一些蛋白,它的氨排放也比较少,算是对于环境很友好的蛋白来源。
目前阻挡我们开发草鱼吃法的原因,一个就是刺多,还有就是土腥味,不过科研人员和养殖人员都在努力了,可以畅想一下,在不久之后我们的草鱼会有很多种吃法,比如说草鱼饺子、香煎草鱼排,太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