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太原㉛ | 刀拨面和沾片子传统制作技艺:三棱两蘸见匠心
创始人
2025-08-26 00:02:56
0

李青春用双把刀切面

在晋地的面香里,藏着山西人的巧思。刀拨面以双刀起舞,切出棱角分明的三棱面条,筋道爽滑;沾片子则以时令为伴,菜裹面糊,在沸水中绽出鲜嫩。一刚一柔,一韧一软,都是三晋大地上最朴实的智慧。

千百年来,山西人用一碗刀拨面诉说利落,用一碟沾片子传递温润。面案上的功夫,不仅是手艺,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饮食之道。2009年,刀拨面和沾片子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刀光面影里的传承

山西面食的江湖中,刀拨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独树一帜。39岁的李青春,既是刀拨面和沾片子传统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山西会馆里执掌面案的负责人。从15岁与双把刀相遇,24年的时光流转,让面粉的颗粒嵌进了他的掌纹。刀拨面于他,早已不再是谋生的手艺,而是刻进骨子里的生命律动。

刀拨面的魂,藏在那柄特制的双把刀里。50余厘米左右的刀身左右各有16厘米长的刀柄,1.7公斤的重量则沉淀着岁月的力道。刀身平直无弧,不似寻常菜刀的“鼓肚”,唯有这般方正,才能切出棱角分明的面条。8月18日的山西会馆后厨里,李青春展开了一场刀与面的共舞:白面入盆,按面水2:1的比例注水(天凉用温水唤醒麦香,天热用凉水锁住筋道),面团饧足了力气,被擀成一分厚的面片,随后裁成一尺见方的模样,撒上干粉如落雪,再折起四叠或八叠,静候刀的召唤。

“刀要沉,面要硬,手腕要活”,话音未落,双把刀已在李青春掌心跳起了“凤凰三点头”。手腕轻旋间,刀刃以45度角叩击面案,每分钟120次的精准拨动,让面条如银燕破雾般跃入沸水。那声音,初听是“笃笃”的轻响,快起来竟如千军万马踏过黄土高原,刀与面的碰撞似战鼓擂动,面条入锅的“噗通”声像马蹄溅起的烟尘。45度角的力学密码,既让面条利落分离,又雕琢出独特的三棱身形,成就了“外滑内筋,久煮不坨”的筋骨。

这般功夫,从选麦时就见真章。晋南平原的硬质小麦,带着日光的筋道,蛋白质含量高出一筹,揉出的面团才能经得起刀的考验。“和面如练功,哪有添水加面的道理?”李青春的徒弟李超笑言,真正的匠人舀水时,瓢底带着秤的准头。当最后一根面条跃入沸水,麦粒便完成蜕变,在蒸汽中舒展成山西儿女最熟悉的滋味。

沾片子成品以及“两蘸水”

四季时令里的智慧

若说刀拨面是山西人的筋骨,沾片子便是他们与天地对谈的柔肠。“六月槐花八月茄,沾片子跟着时节走”,李青春说:“在我们那儿,夏天,家家户户都吃沾片子,乡亲家里的面案上,总飘着菜香与面香。”

这种“菜为主、面为辅”的吃食,藏着黄土高原对资源的极致温柔。夏日清晨,带着露珠的玉谷叶、三七叶被采回家,茄子切成长条,土豆削成薄片,豆角掰成小段,都是沾片子的好搭档。面糊的调制更是四季酿出的智慧:白面给足筋性,豆面添上醇厚,荞面捎来清爽,鸡蛋裹住营养,这“四合面糊”的配方,是山西主妇们用岁月熬出的黄金比例。

当裹满面糊的菜段滑入沸水,那姿态恰似出水芙蓉——面糊在沸水中渐渐透明,隐约透出蔬菜的碧色,捞起时挂着晶莹的水珠,颤巍巍如刚绽放的花瓣。最地道的吃法,要配“两蘸水”:西红柿辣酱是热烈的红,老陈醋蒜汁是清冽的酸,一红一褐间,藏着山西人“酸辣鲜香”的味觉基因。

如今的沾片子,更添了几分人情温度。新婚夫妇同吃“连理茄”,盼着日子如茄条般缠缠绵绵;学子考前点“登科豆”,愿笔墨如豆面般醇厚绵长。这些新习俗,为传统美味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李青春为蔬菜裹上面糊

氤氲蒸汽里的对话

2009年,当刀拨面与沾片子传统制作技艺一同跻身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李青春便把厨房搬进了山西会馆的厅堂。夜幕降临时,灯笼的光晕里,拨面刀的寒光与沾片篮的绿意交替登场,像黄河两岸的鼓乐在对唱。游客们围在玻璃厨房外,看李青春演示“蔬菜选美—面糊调兵—沸水点将”,兴致起了,还能亲手试试裹面糊、拨面条,让指尖沾染上千年的麦香。

“看十年,做十年,教十年”,这是山西面食匠人的成长经历。李超说,刀拨面最快时,刀碰面板的声响能连成一片惊雷,面条出刀如银鱼贯入沸水,曾有高手一分钟拨出199刀、796根面,重达8.8公斤——这哪里是做面,分明是面案上奏起的交响乐。

这些指尖上的技艺,正是晋阳文明最生动的DNA。在山西的千家万户,擀面杖敲面案的声音此起彼伏,拨面刀的光影忽明忽暗,构成了最鲜活的生活图景。刀拨面与沾片子,这两项穿越时光的技艺,正借着氤氲的蒸汽,与古今对话。

而在这片沃土中,每一粒麦子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碗面都是匠心的凝结。当老师傅们执起沉甸甸的拨面刀,他们揉进面团的不仅是水与力,更是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灶台间的烟火气,正以面香为引,诉说着山西人质朴而深厚的情怀。(记者 张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刀拨面,铁刃翻雪,玉带凌波。以拨刀为笔,面片为绢,手腕轻抖间,银条纷飞若流云泻地。薄如蝉翼的曲面在沸水中舒展,边缘微卷似春波,中心透亮如冰绡,入口时柔中带韧,麦香在舌尖绽放。沾片子,面浆作画,青叶为舟。巧借菜叶托面糊,轻点沸汤,瞬间凝成碧玉缀雪的艺术。面衣薄透如纱,裹着时蔬的本味,入口时绵软与清爽交织,似将田园风物尽收唇齿之间。一者刀走龙蛇显刚劲,一者水润青蔬见灵秀。拨面若金石铿锵,沾片似水墨氤氲,共谱山西面食刚柔相济的舌尖诗篇。

信息来源:太原晚报

分享

收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适合夏季吃的素菜小炒,营养丰富... 说到油菜,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是百姓餐桌上最普通、最常见的食材。油菜里面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钾、钙...
保定驴火:每天现宰的驴肉,夹进... 本文围绕保定驴火 “每天现宰的驴肉,夹进刚出炉的火烧绝了” 这一核心特色展开,详细介绍保定驴火的历史...
番茄火腿鸡蛋面:酸甜浓郁,营养... 1. 所需材料番茄罐头(或新鲜番茄):提供酸甜的汤底。香肠(火腿):切片后增加风味。鸡蛋:用于炒散后...
原创 金... 金秀县必买十大特产包括瑶族银饰、金秀香米、瑶山黄牛、金秀蜂蜜、瑶山茶、金秀竹笋、瑶族刺绣、金秀油茶、...
芜湖虾籽面!鲜掉眉毛,清晨街边... 芜湖虾籽面,这道徽菜系的传统小吃,宛如一颗璀璨的饮食明珠,闪耀在安徽芜湖的美食版图上。它曾是当地人心...
忘掉奶茶!临夏的秋天还是要靠这... 一到秋天,总会流传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浪漫对话。别管奶茶了,来了临夏,小编会对你说一句:“临夏的...
原创 三... 这天气,厨房待上5分钟就跟蒸桑拿似的。好在有这碗【葱油鸡丝凉面】,不用开火、清爽开胃,拯救了多少没胃...
西藏土豆牦牛肉加青稞饼!肉香 ... 在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的西藏,严酷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独特的饮食文化,而土豆牦牛肉搭配青稞饼的组合...
我,不吃早餐! PDF电子版 我,不吃早餐! : 听听牛津大学权威专家怎么说 还原早餐的真相 反思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 PDF电子版...
口蘑鲜汤面:鲜香醇厚,口感细腻... 1. 准备食材口蘑:将口蘑清洗干净后切成薄片。肉末:准备适量的肉末,并用料酒和生抽腌制15分钟,以增...
做好鸡蛋羹,只需掌握一个关键点... 山东人称其为“蒸蛋糕儿”,做出来坑坑洼洼的,难看又难吃怎么办?只需掌握一个关键点,又滑又嫩又爽口 ...
小笼包子面怎么和面才能松软?面... 清晨的巷弄里,那笼刚出屉的小笼包冒着热气,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着滚烫的汤汁,轻轻一咬,鲜美的汁水瞬间在...
云南黑三剁加米线!菌子肉末拌米... 本文聚焦云南特色美食 —— 黑三剁加米线与菌子肉末拌米线,从食材选择、制作工艺、风味层次、文化内涵及...
老沙迦美食推荐 | 阿拉伯茶馆... 在阿拉伯世界,品茶从不是匆忙之举,它关乎慢享时光、放松身心、与挚爱共度温馨时刻。阿拉伯茶馆(Arab...
成都夫妻肺片加白酒!红油肉香 ... 本文将全方位探寻成都夫妻肺片与白酒搭配的独特风味魅力。先介绍夫妻肺片的历史渊源、经典食材搭配和独特红...
重庆酸辣粉加冰啤酒!酸辣过瘾 ... 本文聚焦重庆酸辣粉与冰啤酒这一夏日神仙搭配,先简要概括二者结合带来的独特味觉体验 —— 酸辣粉的酸辣...
几步做泡椒凤爪,酸辣爽口,皮韧... 泡椒凤爪是起源于成都的独特汉族特色小吃, 属川菜。以麻辣有滋、皮韧肉香而著称。 此款美食具有开胃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