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三文鱼是橙白相间、肉质鲜嫩的海产美味,是刺身拼盘里的明星。但在生鲜市场的冷柜前,消费者却可能遭遇“意外”——这些标着“三文鱼”的产品,可能是虹鳟肉。那虹鳟是不是三文鱼,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而2018年《生食三文鱼》标准将虹鳟等淡水鱼类纳入其中,让这场持续数年的“三文鱼身份之争”也算是落下了帷幕。今天我从三个点说一下这个问题。
挺滑稽但是很富有“中国式智慧”的做法。记得有个笑话(我改动一下)
虹鳟是不是三文鱼?你说你的道理,他说他的道理,这就是非学名的问题。如果你指定了大西洋的某种三文鱼的拉丁文,那自然是好的,但是问题是在国际上,三文鱼的定义也是存在争议的。
我很喜欢的这张图
如图,大家都是鲑科的鱼类,所以还是有一点渊源的。太平洋有鲑科,大西洋也有鲑科。其中在英文世界里,三文鱼的概念涵盖了大西洋的鲑属一部分和太平洋的鲑属一部分(比如阿拉斯加三文鱼就是大马哈鱼喽)。
当然,在我国的三文鱼真爱好者里眼里,只有大西洋的某一类鲑科鱼类才叫三文鱼,其他的都是不正宗的,尽管连三文鱼这个名字都是源自国外,但是他们是不认国外的大三文鱼概念的。
于是这就有了操作空间,反正都是俗名,那就干脆把虹鳟也丢进去吧,毕竟大家也是一个科的。
(虹鳟是大马哈鱼属的,和阿拉斯加大马哈鱼挺近的)
在我看来,任何生吃肉类的行为,都有风险,管你是大西洋的还是太平洋的,管你是咸水鱼和淡水鱼。
寄生虫又不挑食,更别提还有细菌和病毒呢。不信各位搜一搜新闻报道。所以,严格的执行标准的杀灭操作才是王道。
当然了,是否严格执行,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毕竟有pdd这么牛逼的存在,啥没可能?
另外,有人提到营养,在我看来蛮有意思的,营养这东西,真正吃三文鱼的,有几个是冲着营养去的?
就连被吹上天的Omega-3,JAMA研究发现,好像没啥效果啊!(JAMA在医学里的地位不用赘言)
这篇研究了10 个实验,包括77917参与者,属于顶级群体研究了,结果呢?
This meta-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omega-3 fatty acids had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fatal or nonfat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r any major vascular events. It provides no support for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such supplements in people with a 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你真要营养,十几块一瓶的各种药物随你补充,至于脂肪,想要脂肪干了这瓶油(脂肪可是个大家族哦)。
你想要吹,一根黄瓜我都能给你吹成绝无仅有的世界营养食谱……
黄瓜真是个好东西啊
所以,这以后啊,吃三文鱼就像喝红酒,来一瓶法国波尔多和来一瓶长城干红,吃三文鱼一样。服务员,请给我来一盘来自北大西洋的三文鱼(atlantic salmon)挪威?发落群岛?加拿大?……或者给我来一盘青海的三文鱼?
假如有一天,虹鳟和三文鱼能开口说话,它们一定会为这场身份之争吵得不可开交。虹鳟会委屈地说:“我和三文鱼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为啥不能相认?”而三文鱼则会傲娇地回应:“我们可是来自不同世界的贵族,你可别乱攀亲戚!”哈哈哈...
附:2018年JAMA研究
Aung T, Halsey J, Kromhout D, et al. Associations of omega-3 fatty acid supplement us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s: meta-analysis of 10 trials involving 77 917 individuals[J]. JAMA cardiology, 2018, 3(3): 2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