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七星区七星路,被一股温热的香味唤醒。老面松针包子店的卷帘门升起,热气裹着发酵的面香与松针的清香弥漫出来,为这条街添上了烟火气。这里的包子以独特风味,成了许多周边居民早餐桌上的“固定选项”。
★推荐理由★
北方手艺搭配南方口味
他们的包子用老面,面皮软中带着韧劲,咬下去满是麦香。我最爱牛肉小包,馅料里藏着恰到好处的麻辣,既保留了北方包子的扎实,又有我们南方人偏爱的辣。搭配一杯热豆浆,吃下去后,浑身都透着舒坦。
——家住育才路的刘女士
★记者探店★
老面松针包子很够味
近日,记者来到老面松针包子店。店面十来平方米,几乎被层层叠叠的笼屉占满。操作间里,店主左斐正从发面盆里揪出面团,揉面、擀皮、包馅,手指翻飞间,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包子就成形了。接着,他将包子放进铺着松针的笼屉里。“每笼放20个左右,蒸七八分钟就得揭盖,太久的话,怕把肉蒸老了。”左斐麻利地包着包子,北方人的爽朗藏在熟练的动作里。
小店的菜单简单直接地贴在门头,供应老面松针猪肉小包和老面松针牛肉小包,还有玉米汁、豆浆等饮品。
“老板,一笼牛肉包!”“老板,饿了么3号!”记者采访期间,熟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外卖单也出个不停,生意十分不错。
左斐说,从早上6点开门到下午4点关门,笼屉就没停过,现蒸现卖,保证客人吃到的都是热乎的。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老面包子颜色偏黄。“咱全靠老面发酵,颜色是面粉本身的黄,看着不花哨,但吃着踏实。”左斐说,面团要提前10多个小时发好,温度、湿度都得盯着,“北方人做包子,讲究的就是这口‘实在’。”
刚出锅的包子泛着油光,松针的清香混着肉香直往鼻尖钻。掰开一个牛肉小包,麻辣的香气瞬间散开,馅料紧实弹牙。“牛肉得选牛腿肉,剁得细但不能成泥,再拌上自家配的辣椒面和花椒,麻辣程度刚好够味。”左斐说,猪肉包则走家常味,用新鲜猪肉和小葱调馅,咸淡适中,更合老人小孩的口味。
咬一口牛肉包,面皮松软中带着韧劲,麦香、松针香和麻辣鲜香在嘴里打转,麻辣得过瘾却不燥,一口一个,让人很满足。
★小店故事★
为了儿子 把家乡手艺带到桂林
店主左斐来自辽宁沈阳。2021年,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桂林工作。左斐琢磨着,孩子一个人在外地,吃不好可不行,干脆关了在沈阳开了十几年的包点铺,带着老面引子,来了桂林。“来桂林后,总觉得包子少点北方的扎实味,就想着把老手艺捡起来。”他说,松针包子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老家蒸包子总爱在笼底铺松针,说是能去潮气。这样蒸出来的包子带着一股清香味,记了几十年,做梦都能闻到。”
“老面就像‘活物’,每天得换温水养着,早上加新面,晚上倒旧面,温度低了发不起来,高了就酸,全凭手感。”左斐说,松针是他特意挑选的北方松针,清香柔和。
每天凌晨5点,左斐就到店里忙活了,揉面、调馅、预热蒸笼,6点准时开门。笼屉的热气不断,熟客越来越多。附近上学的孩子,总缠着家长买牛肉包;晨练的老人,喜欢猪肉包配豆浆;北方老乡说,吃着这包子,就想起了老家的冬天。“有个大叔每周都来,说这松针味跟他姥姥蒸的一个样。每次听这话,我就觉得这店开对了。”
有人问他,为啥不多加点品种,馒头、豆沙包、糖包都可以。左斐说:“我也不是不会做,就想精一点,把一样东西做到家,比啥都强。”如今,他依然守着老规矩,老面发酵绝不偷懒,馅料当天现调绝不隔夜,松针也得仔细挑拣。“让大家吃到一口实在的家常味,比啥都强。”他擦了擦手上的面粉,指节因为常年揉面显得格外粗壮。
一笼包子,带着千里之外的故乡记忆,也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谈及未来,左斐眼里有光:“要是能多找两个踏实的徒弟,把这老面发酵、松针垫屉的法子传下去,开家分店,让更多的人能趁热吃口这融合南北风味的包子,就再好不过了。”
来源|桂林晚报(记者刘琪)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