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夜的汴京就已经热闹起来了。你站在州桥边上,能闻到一股子肉香混着甜丝丝的味道飘过来。街口那个卖 “旋炙猪皮肉” 的摊子最火,摊主挥着扇子对着炭火扇风,肉片在铁架上滋滋冒油,油星子溅到炭上噼啪响,听着就馋人。说实话,这场景跟现在夜市里的烤肉摊真没差多少,都是现切现烤,讲究一个热乎新鲜。
往里头走两步,就有卖滴酥的小推车。这玩意儿是真甜,牛奶混着蜂蜜熬的,凉了之后结成像琥珀似的小块,咬一口能粘住嘴唇。我总觉得这就是宋朝版的奶糕,跟现在奶茶店里的小料差不多意思。老板还会吆喝 “热乎的滴酥嘞”,穿棉袄的食客捧着纸包,边哈气边吃,暖乎乎的。
对了,宋朝人也有 “奶茶” 喝,不过他们叫香饮子。你看那摊上铜壶咕嘟咕嘟煮着茶,里头飘着薄荷、桂花,有的还加了杏仁碎。其实吧,这就是那会儿的花式饮品,喝着比现在的奶茶清爽,解腻得很。旁边孙羊正店挂着红纱灯,灯箱上写着 “香饮子” 三个大字,跟现在奶茶店的霓虹灯牌一个作用,老远就知道这儿能喝到好东西。
夜市里最神奇的是不管多冷都不停业。冬天下着大雪,街面上照样热气腾腾。有卖灌肠的摊子,瓷碗里盛着切好的灌肠,浇上蒜水,蹲在路边吃的人缩着脖子也舍不得放下碗。还有那煎夹子,就是油煎的馅饼,咬开能看见里头的韭菜鸡蛋馅,油汁顺着嘴角流,得赶紧用袖子擦。
我一直觉得宋朝人挺会吃甜的。除了滴酥,还有水晶鲙,就是鱼冻子,颤巍巍的,浇点醋吃起来酸辣爽口。有次看文献里写 “香糖果子”,光听名字就觉得甜滋滋的,大概就是裹了糖霜的小点心,跟现在的糖糕、汤圆是一个路数。
最有意思的是半夜三更还能吃到热乎饭。你要是逛到三更天,还能碰上卖茶的摊子,旁边可能还有人挑着担子卖猪脏羹。想想大冷天的,一群人围着摊子,捧着粗瓷碗呼噜呼噜喝汤,多有烟火气。有文献说那会儿 “夜市直至三更尽”,过没多久五更天又开张了,这勤劳劲儿,比现在的 24 小时便利店还拼。
对了,还有种叫须脑子肉的东西,有人说是涮肉,有人说是猪头肉,具体是啥说不清,反正听着就香。就像现在夜市里有的摊子卖些 “独家秘制” 小吃,名字古怪但味道绝了。摊主挥着大刀切片,动作麻利得很,跟现在的铁板鱿鱼摊主有一拼。
你别说,连皇帝都忍不住来凑热闹。听说孝宗皇帝在元宵节还逛过夜市,那会儿叫 “买市”,官府设的临时集市,小商贩们都能得到赏赐。想想这画面,穿龙袍的皇帝站在小吃摊前,说不定也在纠结是先吃烤肉还是先喝香饮子,多好玩。
要是穿越回宋朝夜市,你是先抢那滋滋冒油的烤肉,还是先捧一杯暖乎乎的香饮子?我猜多半会像现在一样,逛一圈下来手里拎着好几个纸包,吃撑了才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