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伸手触摸床边的薄被,已然比昨夜多了几分凉意。
老人常说“一阵秋雨一阵凉,十场秋雨要穿棉”,这场场秋雨不仅带走了夏末的燥热,也在轻声提醒我们:是时候顺应季节变换,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了。
秋季养生,讲究的不是盲目进补,而是顺应自然收敛的特性,做好保暖、护脾胃、养肺气、安情志这四件事。下面这份实用攻略,从穿衣到饮食,从起居到心情,帮你温暖度过这个多雨之秋。
起居:顺应天气变化,保暖有方
秋雨过后,最明显的就是昼夜温差变大。中午阳光和煦,早晚却凉意袭人,此时养生关键在于顺应阳气收敛,切忌贪凉。
穿衣:学会“洋葱式”穿搭,比“秋冻”更实用
“春捂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体质较弱的人群更应注意保暖。秋季阳气渐收,毛孔也随之收缩,容易受寒邪侵袭。
推荐选择里薄外厚、方便穿脱的搭配:内层穿透气棉质衣物,中层加一件衬衫或针织马甲,外层备一件防风外套。重点保护三个部位:颈肩(可搭配薄围巾)、腰腹(避免受凉引起不适)、脚踝(穿上袜子避免寒气从脚入)。
作息:早睡一小时,胜过补药一箩筐
入秋后,不少人会感到疲惫乏力,这是因为人体需要顺应自然规律,通过睡眠来储存能量。建议比夏季提前一小时入睡,尽量在晚上11点前进入睡眠状态。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可加入几片生姜或艾叶,泡至脚踝微微发红即可,既能改善睡眠,也能预防手脚冰凉。
饮食:“贴秋膘”要讲究,温养脾胃是重点
秋季进补不等于大吃大喝,而是要注重调理脾胃,温和进补。
1.多食温软食物,养护脾胃
脾胃喜温恶寒,秋季宜多食温和软烂的食物:早餐来一碗山药小米粥,加入几颗红枣,暖胃又营养;午餐可选择南瓜炖排骨,清淡不油腻,补充优质蛋白;下午茶不妨来份蒸红薯或烤板栗,应季又健康。
2.巧用祛湿食材,避免秋湿困脾
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可在日常饮食中加入一些祛湿食材:煮水时加入少许芡实、茯苓,帮助身体排湿;炒菜时放些白扁豆,健脾祛湿;少食生冷甜腻之物,如冰饮、奶油蛋糕等,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3.温和润肺,避免过度滋腻
秋季易出现干咳咽痒等“凉燥”症状,推荐:川贝蒸梨:将梨去核,放入川贝粉隔水蒸熟,温和润肺;陈皮百合茶: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理气润燥。
运动:适度活动,保持身体活力
天气转凉,更要注意保持适量运动,促进气血循环。
选择温和运动:晨起练习八段锦,特别是“双手托天”“左右开弓”等动作,疏通经络;傍晚散步3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有助于消化吸收
简单小动作暖身:搓热双手按摩后腰,温补肾阳;按揉足三里穴,增强脾胃功能。
情志:保持心情愉悦,远离“悲秋”情绪
秋雨绵绵,容易让人产生忧郁情绪,需要注意调节。
1.多晒太阳:选择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的阳光,晒背15分钟,补充阳气;
2.多与人交流:与朋友小聚,品茶聊天,避免独处时多思多虑;
3.练习腹式呼吸:感觉情绪低落时,通过深呼吸来平复心情。
养生重在顺应自然。天气转凉就及时添衣,脾胃虚弱就温和调理,情绪低落就主动调节。将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融入日常生活,就能平稳舒适地度过这个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