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将至,鸣沙山的轮廓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柔光。不远处,敦煌沙州市场的灯火次第亮起,“张爷子黄面”的布幌在微风中轻摇。灶火正旺,第三代传人张师傅手持近米长的擀面杖,将一团柔韧的金黄色面团反复抻拉、抛甩,动作如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般流畅写意。面落滚水,翻腾如云。“好多客人说,吃完这碗面,再去看月牙泉,敦煌的千年故事,仿佛就在胃里活过来了。”他笑着说,身后的墙上挂着祖传的笸箩和一张泛白的丝绸之路地图。
这哪里只是一碗面?这分明是敦煌千年烟火与丝路往来的风味见证。
地道的驴肉黄面,是一盘可食用的敦煌艺术。澄黄透亮的面条盘踞碗中,犹如月光下的鸣沙山曲线;酱色的驴肉薄切如纸,肌理细腻,似从莫高窟壁画中走出的古朴色泽;浇上一勺深褐浓香的原汤,缀以鲜绿的香菜与蒜苗,最后点入赤红的油泼辣子——黄、褐、绿、红,俨然一幅活色生香的敦煌壁画,厚重中跃动着生机。
它的香,是层叠展开的敦煌记忆。首阵袭来的是驴骨与十数种香料慢熬出的原汤醇香,踏实深厚,如沙漠中传来的驼铃回响;随后是手工碱面独特的麦香与微碱气息,干净明亮,仿佛拂过莫高窟的晨风;再仔细辨,又有新泼辣油的焦香、蒜末的辛烈与老陈醋的沉稳酸香——诸味交织,不争不抢,只合作出一股让人味蕾苏醒的吸引力。
黄面的精髓,在于那一口“韧与滑”的极致平衡。手工抻拉而成的面条筋道弹牙,却入口顺滑,能挂汁亦不黏腻;驴肉细腻醇香,瘦而不柴、咸中透鲜。当面条裹挟浓汤、夹带着片片驴肉入口,霎时间——
面的弹、肉的嫩、汤的厚、辣的香在唇齿间交错起伏,宛如一场丝路上交汇的东西风味奏鸣曲。再就一瓣敦煌特产的紫皮蒜,辛辣酣畅,更将味觉推至巅峰。正如本地老饕所言:“吃黄面不加蒜,如进莫高不解史——滋味少一半。”
这碗穿越千年的风味,如今正发酵出崭新的经济活力。
“我们开发了方便携带的鲜面盒装与锁鲜驴肉套餐”,一家本地食品企业的90后总监指着冷链货柜说,“如今北上广深也能吃到原味的敦煌黄面,三日内直达。”老手艺,正因为现代物流与电商赋能,走出敦煌、走向全国。
上游的农户同样迎来新的机遇。养驴合作社规模逐年扩大,专用小麦种植订单持续增长,就连大蒜、辣椒等配料作物也销量走俏。从种养殖到加工、从实体店到线上零售、从传统吃到文化体验——一整条产业链正围绕着这碗面重构与延伸。
敦煌市文旅局近年推出“敦煌味蕾之旅”,将驴肉黄面与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等景点联动,打造“一碗面,一座城”的文化品牌。让食物成为另一张敦煌名片,让游客从味觉读懂丝路。
敦煌驴肉黄面,早已超越饱腹之需,成为丝路文化与多元历史交融的“舌尖化石”。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曾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而这碗面中——小麦自西而来,驴肉兼容中原与西域食俗,调料融合北地的豪迈与西陲的烈性,恰是敦煌开放、包容、融合的文明底色。
它可以是你穿越沙漠后酣畅淋漓的一餐,也可以是敦煌人日常生活中的踏实一味;是远方游子最牵肠的乡愁,也是旅人离开后最难忘的敦煌记忆。
华灯初上,沙州夜市人声鼎沸。每个摊前几乎都有一碗热气袅袅的黄面,食客们低头酣畅,言笑浮动。敦煌驴肉黄面,这碗承载大漠风沙、驼铃回响与人类交往记忆的古老风味,正以它独特的韧、香、醇、浓,连续着敦煌的过去与未来,也串起无数人味觉与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