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末,一群来自香港的青年学子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在这片被誉为“世界双遗产”的秘境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研学之旅。他们以茶会友,以溪为课堂,以美食为纽带,深度体验了武夷山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铅山河红茶非遗传承人李文龙和研学导师带着学子们走进生态茶园,把“生态课本”直接摊在眼前。
李文龙揭秘武夷茶的“风土密码”:“你们喝到的‘雾香’,就来自这里的山场——不同山头的土壤、温度、湿度不一样,茶叶的味道就有了差别。”
从茶园走到茶席,桌上早已摆好桐木关正山小种和搭配的盖碗。“先闻干茶的香,再小口尝茶汤,对比着喝,就能喝出差别。”学子们纷纷模仿品鉴起来,小小的茶室里,满是对“味道”的新鲜讨论。
红茶冲泡环节,更是让大家跃跃欲试。“水温要控制在90-95℃,太高会烫坏茶香,出汤一定要快,不然茶就涩了。”李文龙一边演示,一边给大家详细讲解。实操环节,学子们有的手忙脚乱没拿稳盖碗,有的出汤时间过慢导致口感偏涩,试了两三遍后,终于泡出一杯自己满意的红茶——捧着杯子小口啜饮,脸上都露出了“成就感爆棚”的笑容。
下午,学子们在导师的带领下走进清凉的溪涧,体验另一番自然课堂。学子们相互搀扶,在卵石密布的溪流中溯水而行,耳边水声淙淙,眼前是武夷山保存完好的原生林带。
香港教育大学的王贺贺一边提醒同伴,一边感叹道:“皆若空游无所依——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是武夷山最值得骄傲的保护成果。”
亲手制作铅山灯盏粿,则为当天的体验画上充满烟火气的句点,学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方饮食文化的魅力。刚出笼的灯盏粿热气腾腾,外皮软糯,馅料咸香。大家品尝着自己制作的传统小吃,也尝出了江西地道的民俗风味。
从茶园的宁静到溪流的灵动,再到美食制作的热闹,这些体验不仅让学子们感受到了武夷山的自然之美,更让他们理解了生态保护与人文发展的和谐共生。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学子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读懂了生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