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重燃乡村,技艺点亮传承。9月10日,苏州市第二届“苏韵乡情 百味乡食”推介暨苏式美食“送技下乡”活动在常熟康博新风礼堂隆重举行,揭开了一场连接田头与餐桌、传统与创新的美食振兴画卷。本次活动由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全市10支农家乐队伍和32个乡食项目,以“承苏式技艺•品乡村至味”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舌尖上的乡村振兴实践。
苏式饮食讲究“不时不食、精烹细作”,但许多乡村厨师技艺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将本地优质食材转化为精品菜肴。为解决这一痛点,今年暑期大培训期间,苏州创新启动“厨艺大篷车”项目,组织苏帮菜非遗传承人深入乡村,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艺传授。为了打造这10桌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宴席,市人社局、农业局特别组织了乡土美食专家,与各地农家乐团队结对指导,从菜单反复打磨、文化内涵挖掘、到地域特色提炼,让每一桌宴席不仅是“味觉的呈现”,更是“文化的表达”。
从长江湾畔的“江边味稻”到阳澄湖畔的“阳澄喜宴”,每一桌宴席都是结合当地食材设计。比如“江边味稻”,依托长江边优势,以草头干烧河虾、沙洲面拖蟹等菜品,将长江的鲜展现得淋漓尽致;“阳澄喜宴”坚守阳澄湖特色,选用湖鲜及周边食材,把“四大件”的传统演绎得恰到好处。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各桌宴席又大胆创新,为苏式美食注入了新活力。常熟市的“蓝龙家宴”以“时令共融” 为理念,将恒洋蓝龙、澳洲牛肉等新奇食材与传统烹饪相结合,创造出双味恒洋蓝龙、新会陈皮脆澳洲牛肉等特色菜品;太仓市的“福运荷花宴”不仅在菜品上推陈出新,更通过文化传承故事,让千年荷文化在舌尖流转。这种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既满足了食客多样化的口味需求,也为苏式美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活动现场进行了三大接力仪式:第二批苏州乡村培训中心授牌,构建“技艺扎根的阵地接力”;“时味苏州”数字化平台上线,实现“乡味出圈的渠道接力”;烹饪大师与农家乐代表师徒结对,完成“匠心传承的人才接力”。
资深中国烹饪大师、苏帮菜大师蒋晓初在点评中指出:“真正的苏式技艺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用本地食材讲好本地故事,让传统菜式焕发时代生机。”
下午的评选环节紧张而精彩。专家评审团按照乡土气息、原创特色、品质口感、宣传口碑和联农带农强度等五大维度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评审。本届活动还设置了大众评审环节,大众评审通过手机扫码投票,按照“人气”“文化”“特色”三类,为自己喜爱的菜品投出票选。
“这个方式很新颖,让我们普通食客也能参与评价。”一位大众评审表示,“我特别喜欢吴江的桑陌丰宴,把蚕桑文化融入美食,很有创意。”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江边味稻、蓝龙家宴、金阳王宴、福运荷花宴、秋日家宴、水韵船宴、桑陌丰宴、藏书羊肉宴、雪羽碧波宴、阳澄喜宴等苏州市“农家乐”地方特色宴10家,以及“苏韵乡情 百味乡食”一二三等奖和三类单项奖。
新上线的“时味苏州”数字化平台成为活动亮点。
作为苏州市农产品主品牌,“时味苏州”集农产品展销、品牌推广、农业文化展示于一体,致力于以新鲜、高效的方式,将苏州的优质农产品、特色品牌以及江南生活美学传递给消费者。平台于9月10日正式上线发布,倾情推出“时味苏州 鲜逢其时”苏州特色农产品促消费活动,并发放农产品消费券及农行微信立减金,令市民和游客朋友享受到双重购物优惠。
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送技下乡’,不仅提升了乡村厨艺水平,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条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今年以来,苏州积极开展“送技下乡”工作,建成首批苏州市乡村培训中心,打造集资源汇聚、人才培育、产业对接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累计培训114期参训3300人次。从灶台到云端,从传承到创新,苏州乡村美食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技艺下乡唤醒的不仅是味蕾,更是一个个乡村产业的活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