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一句新疆谚语,道出馕在新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新疆200多种馕里,库车大馕被誉为“馕中之王”,它大如车轮,平均直径超过半米,其馕坑口径和炉壁比其它馕坑更大,因而更考验制作者的技术。 今年65岁的热西提·依米提是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馕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8岁起便和父亲学习打馕技艺,从祖辈手中继承下来的绝活儿如今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每天光顾热西提馕店的顾客络绎不绝,有当地百姓,也有慕名而来的四海游客。一天下来,热西提和儿子及徒弟打出的一两千张库车大馕,全都能销售一空。 2020年,热西提曾作为展演嘉宾,远赴广州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华绝技”的现场展演,他的打馕技艺赢得阵阵喝彩。自此,热西提大力推广库车大馕,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库车大馕,更加深入了解新疆。 从库车老街的馕店,到乌鲁木齐大巴扎的馕主题展馆,馕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馕的造型和口味多种多样,是游客必带的伴手礼;可爱的馕造型文创,以及用馕做容器的咖啡、酸奶成了年轻游客们追捧的“网红搭配”。 一张库车大馕,裹着热西提这样老手艺人的坚守,也藏着新时代的创新与活力,在今日的烟火气里焕发新生。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自家馕店中将刚烤好的馕拿出店外准备售卖。 新华社记者 耿馨宁 摄
7月21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自家馕店中制作馕坯。 新华社记者 胥晓璇 摄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的女儿里切木·热西提用馕针在馕上扎出花纹。 新华社记者 胥晓璇 摄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往馕坯上撒放香料。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8月21日,游客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一家文创店选购馕主题的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热西提(左三)作为展演嘉宾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华绝技”现场展演后拍照留念(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库车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7月23日,在位于乌鲁木齐的大巴扎馕主题馆,工作人员为游客展示打馕技巧。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7月21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将馕打包后准备给顾客送货。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自家馕店外卖馕。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9月9日,游客在位于乌鲁木齐的大巴扎馕主题馆参观游览。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9月9日,在乌鲁木齐的大巴扎馕主题馆,游客观看库车大馕及其他馕品的仿真展品。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自家馕店中打馕。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右)在自家馕店外哄逗孙子孙女。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9月9日,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疆来城,游客选购馕主题的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的儿子阿里木江·热西提在自家馕店中打馕。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居民从热西提馕店买馕后离开。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7月21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展示他制作的馕。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7月23日,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游客在品尝馕咖啡。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7月22日,在新疆库车市,热西提在自家馕店中打馕。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下一篇:罗永浩再次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