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西贝想靠开放后厨洗白,反倒把冷冻食材、隔夜菜全亮了相。预制菜吵成这样,不就是消费者花高价想吃现做的,你拿“行业惯例”当借口?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开怼,说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死贵,这话一出立马就炸了锅。西贝这边估计是慌了神,赶紧宣布要开放后厨给大家参观,还甩出所谓的“作业指导书”想证明自己清白。结果呢?记者们扛着摄像机一进去直播,好家伙,冷柜里塞满了冻得硬邦邦的肉夹馍馍块和肉馅,好些菜一看就是前一天剩下的。最让人膈应的是那个卖了1100万份的儿童餐,鸡翅和西兰花居然都是冷冻包装的,保质期长得能当传家宝。这下可好,本想洗白反倒把家底全抖搂出来了,西贝直接掉进“自证清白变自曝家丑”的坑里,创始人贾国龙自己都说,就这两天功夫,营业额硬生生掉了100万。
反观麦当劳、肯德基,用中央厨房配送食材,人家明明白白告诉你是快餐,汉堡薯条就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品,消费者压根不会期待现剁肉馅现烤面包。可西贝呢?这些年广告里不是“草原直送”就是“现点现做”,菜单上画着厨师颠勺的红火场面,收银台还标着比家常菜馆贵一倍的价格,这不摆明了让大家觉得花的钱能买到“锅气”和“新鲜”?结果后厨一曝光,儿童餐的西兰花冻了两年,羊排是速冻生制品,所谓“现炒”不过是把冷冻包扔微波炉转两分钟——这就像你花高价买了件“手工定制”大衣,回家发现吊牌上写着“made in factory line”,任谁都会觉得被糊弄了。说白了,不是预制菜不能吃,是西贝非要把自己包装成“现做高端”,却干着快餐的活儿,定位拧巴了,消费者的期待自然就成了扎向自己的刺。
这场由自证清白演变成自曝家丑的闹剧,撕开的哪是预制菜的遮羞布?分明是整个餐饮业把消费者当傻子糊弄的遮羞布。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中央厨房也不是原罪,可你一边收着现做现炒的高价,一边端着冻了大半年的预制包,还拿“行业标准”当挡箭牌玩文字游戏,这不是把人当冤大头宰吗?不光西贝,多少餐馆菜单上画着厨师颠勺,后厨里却藏着微波炉?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什么“中央厨房术语”,就是一口热乎、一点真诚。这行业要想不翻船,先学会把消费者当回事,别揣着明白装糊涂。
尤其让人生气的是所谓“赏味期”的解释。西贝的“作业指导书”里写着“冷冻羊排煮好后赏味期为三餐”,厨师跟记者解释“就是早中晚三餐内吃完”,可谁不知道餐馆的“三餐”能横跨两天?今天中午煮的羊排,晚上没卖完放冷藏,明天早上接着加热,这跟隔夜菜有啥区别?家长们花58元给孩子买的儿童餐,鸡翅包装袋上印着“保质期9个月”,西兰花更是夸张,24个月的保质期比不少幼儿园孩子的岁数都大。有家长晒出付款记录,2025年9月买的儿童餐,西兰花生产日期是2023年7月,整整冻了两年零两个月,这玩意儿给孩子吃的时候,家长要是知道这西兰花比自家娃上幼儿园的时间还长,怕是当场就得掀桌子。
贾国龙在采访中仍嘴硬称“按国家规定,我们这不算预制菜”。这话没错,相关标准里确实把中央厨房做的半成品排除在预制菜之外。可消费者哪懂这些文字游戏?大家走进西贝,看到“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标语,看到比隔壁家常菜馆贵出一倍的价格,心里默认的就是“这里的菜新鲜、现做、有手艺”。就像你花两千块买张演唱会门票,海报上写着“现场乐队伴奏”,结果到了现场发现歌手对着录音对口型,乐队是背景板,主办方再说“按行业标准这算现场演出”,你能不觉得被骗吗?
西贝这些年的涨价速度堪比油价,一盘凉拌沙葱从28涨到42,一份羊蝎子锅从98飙到168。涨价的时候说“草原羊肉涨价了”“人工成本高了”,怎么到了用预制菜的时候不提“成本降了该降价”?记者算了笔账,冷冻西兰花批发价3块钱一斤,能做10份儿童餐,光这一项成本就比现买新鲜西兰花低60%。可儿童餐的价格从38元涨到58元,涨的钱去哪儿了?是投广告吹“新鲜现做”了,还是给那些“作业指导书”请专家背书了?
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很简单:花30块就接受预制菜,花80块就期待现做,花100块就想吃到点手艺。怕就怕花着100块的钱,吃着30块的预制菜,商家还嘴硬“这就是100块的标准”。西贝要是早点在菜单上标清楚“儿童餐西兰花为冷冻品”“草原羊排为速冻生制品”,价格别定那么离谱,家长们也不至于这么膈应。
事到如今,贾国龙说“营业额掉了100万”,可这100万掉得一点不冤。不是消费者容不下预制菜,是容不下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不是大家对西贝太苛刻,是对“花了钱就得值”的基本要求。餐饮行业的水确实深,中央厨房、预制菜、冷链配送这些词听着挺专业,但归根到底,食客们吃的不是名词解释,是一口热乎、一点真诚。若想行稳致远,先学会把消费者放在心上,别再揣着明白装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