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从来不止于酒精与度数,更是时间的作品。
现在一些酒企跟风推出低度产品,试图以降度求变、以“轻”趋新,迎合年轻人。
其实,高度、香型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最美好、最重要的东西。
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会长丁远怀就反对“过度低度化”。
香型都喝不懂,还谈什么懂白酒?
中国白酒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鲜明的香型体系,这东西没有几个年轻人懂,更听不进去。
酱香、浓香、清香,每一种香型都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喝出来的经典。
老一辈的人为什么能够做到端起一杯酒、一凑一闻就知是茅台还是五粮液?
不是因为他们年纪大,是因为他们的舌尖,从未被低度酒骗过,他们的喉咙,也只认真正的酒香。
只有高度酒,才撑得起酱香的悠长,浓香的醇厚,清香的甘冽。
对茅台来说,优质的酱香酒必须用贵州赤水河一带的红缨子糯高粱。一个装过茅台酒的小酒杯,第二天再闻,那叫一个空杯留香,余味悠长。
为什么坚持高度?因为低度酒度数一降,酒体就垮了,香气提不起来、回味荡不下去,一口下去,毫无体验。
早年五粮液推出的38度产品,被诟病“水感”重,市场和消费者都不接受,最后失败下架。后来40度的江小白,也曾风光一时,哪怕年轻人再怎么喜欢,但做到现在也就三十个亿。如今五粮液、舍得、古井贡酒都推出低度酒,还是被说有“兑水”感,“像喝水一样——无味”,且定价过高,被批“能买10瓶以上的伏特加”,至于后面的表现怎么样,我们还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因此,盲目降度,无异于将一首醇厚的交响乐,改成了抖音神曲。
这简直是对白酒的亵渎!
没有香型的酒,就像没有性格的人,喝得再多,也是白喝。
喝不懂香型,便永远入不了白酒的门!
年轻人,品不出白酒的坚守
白酒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它是实打实的手艺活,是几代人传下来的匠心。
比如国窖的百年窖池,那是从明代1573年就开始用的“中国第一窖”,里头的微生物跟人、跟历史几百年“互利共生”、传承至今,窖池是活的,非遗手艺也是活的,这就是如今浓香的底气!
还有那句“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酿出优质酱酒、传承千年酒镇,离不开赤水河独特的气候与土壤。
这都是老师傅们用手摸、用鼻闻、用眼盯,几十年的硬功夫熬出来、传承下来的。
高度酒,本身就是对工艺传承的坚守。
那为什么非得是52、53度?
因为这是千百年来试出来的黄金度数。因为只有这个度数,才镇得住酒的魂。再低,香气就散了;再高,口感就炸了。
只有高度酒,才保得住酒香、稳得住酒体、经得起长存。
一直以来,酱酒守的都是白酒的根本。
根没了,再热闹,什么都是虚的!
懂酒之人,自会品酒
真正懂酒的人,不只喝酒,更在读酒。
高度白酒为什么值得细品?
因为它能完整呈现原粮之本、发酵之香与岁月之润,越放越醇,越品越深。
一杯好的酱酒,粮香、曲香、陈香,每一口,都在变化,真正会品酒的人,喝的不只是酒。是水土,是技艺,是时间。这才是白酒真正的魅力。
年轻人总说“辣”“冲”“喝不下去”,那不是酒的问题,是没耐心品!
如果会喝酒,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懂酒的人,都钟爱高度酒,喝酒时会小口抿、慢慢咽,让酒液在嘴里停留一会儿。舌尖一迎、喉头一沉、回香一返,才会感受到酒的甘甜,这不是“辣”,是沁人心脾。当你闻到空杯里的留香,人为之一振,这时候才算感受到白酒的真味。
白酒的魅力,从来都不只在于“有品”,更在于“懂得”。
品酒需要阅历,更需要沉淀。
年轻人,说到底还是太“年轻”,心浮气躁,总喜欢那些甜软顺口、让人感觉特别舒适的东西,奶茶也好,果酒也罢,因为它们容易接受、不费力气。
但当人真正走向成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才会明白:真正让成年人回味的,绝不是那种甜得发腻、甜得舒服的东西,而是追求一种带来力量的、有层次、有厚度的东西。
好的白酒,就是如此,它代表着人生对于逆境的体会,因为懂酒,懂酱酒,我们才会不断走得更高、更远。
年轻人不要都停留在“甜腻轻口”的舒适区,总有一天,你们会真正步入中国白酒的世界。
当你们尚有阅历,尚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才会喝上一口53度的酱酒,才会体会到从闻香到回甘的每一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