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路边摊从“平民美食天花板”变成了“价格刺客聚集地”。社交媒体上,#路边摊贵过门店#的话题下面,满是年轻人“吃了亏”的委屈吐槽。
“煎饼果子加两个蛋要18块,转身看到后面早餐店的招牌上写着‘煎饼套餐15元’。”一位北京上班族在微博上写道,“这世界怎么了?”这样的困惑正在城市各个角落发生。
曾经烟火气十足的路边摊,如今价格让人咋舌。2025年的路边摊,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逆袭”。
01 成本刺客,摊主们的难言之痛
摊位费的飙升是第一个“隐形刺客”。随着城市管理规范化,过去“打游击”的摊贩大多被纳入正规管理,代价是昂贵的摊位租金。
“市中心的夜市摊位,比我家次卧还贵!”一位卖烤冷面的摊主掰着手指算账,“这钱都得从每个盒饭里挣回来。”
食材价格更是水涨船高。鸡蛋从“一块五一个”涨到“三块钱一个”,连葱姜蒜都几乎按根计价。一位煎饼阿姨直言:“原来成本五块卖十块,现在成本八块,不卖十五我喝西北风啊?”
02 运营内卷,从吃饱到吃好氛围
当下路边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餐车经营。为了吸引顾客,摊主们不得不加入“氛围感”军备竞赛。
“不装灯串、不摆小桌子、没有移动电源,根本没人停下来。”一位卖手抓饼的年轻人感叹,“昨天刚买了串装饰灯,200块,得卖40个饼才能回本。”
Ins风布帘、复古招牌、创意灯光——这些曾经只属于网红餐厅的元素,如今成为了路边摊的标配。运营成本节节攀升,最终都转嫁到了产品价格上。
03 网红滤镜,情怀溢价几何?
如果说成本上涨是“被动涨价”,那么网红营销则是“主动提价”。一些摊主巧妙利用社交平台,将普通小吃包装成打卡必备。
一家烤肠摊位挂上“XX必吃”招牌,增设“芝士瀑布机”,价格从5元飙升至20元。顾客排队购买只为了拍摄芝士倾泻的瞬间。“顾客买的不是烤肠,是打卡的面子。”摊主笑道。
冰粉阿姨改用了“网红碗”并撒上“樱花碎”,价格立即翻倍。有顾客坦言:“味道一样,但碗好看,拍出来显高级,十五块值了。”
04 直播带货,路边摊的降维打击
最极致的当属直播卖货的摊主。一位炸串老板每晚直播制作过程,录制“炸串的滋滋声”和顾客称赞,吸引了数十万粉丝。
他的价格比邻摊贵三倍,但粉丝仍愿意买单:“吃的是热度,是情怀。”这种新模式彻底颠覆了路边摊的传统定价逻辑。
05 价值迷思:我们为何走向这里?
路边摊的“贵”,本质上是一场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的双重变奏。
摊主面临实实在在的成本压力:摊位费、食材费、运营费层层加码。同时,消费者似乎也接受了这种变化——为网红体验付费的意愿前所未有地高涨。
但深究本质,路边摊的核心竞争力从来是“便宜、好吃、有烟火气”。当价格逼近甚至超过餐厅,当烟火气被网红滤镜覆盖,路边摊还是那个路边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