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时
你是否常被写满
“天然”“无添加”的零食吸引?
先别急着放进购物车
它们可能正悄悄将你推入“甜蜜陷阱”
这些藏在标签背后的“隐形糖”
可能打乱你的内分泌
甚至悄悄提升糖尿病风险
“健康”零食频频翻车
这5类食品,藏糖远超你想象
1. 粗粮饼干:其实是糖油混合体
不少市售粗粮饼干,每100克中含糖量超过30克,脂肪含量甚至高达33克。长期食用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这样选】配料表第一位必须是全麦或燕麦;白砂糖不应出现在前三位;脂肪含量应 ≤15克/100克;建议每天不超过2片。
2. 谷物麦片:甜味早餐 ≠ 健康早餐
很多所谓“水果/坚果麦片”,每100克中就含有15–25克的糖,有些甚至添加植脂末(含反式脂肪酸)。即便标注“无添加糖”,使用蜂蜜、果汁调味的款式依然会让血糖快速上升。
【这样选】配料表前两位应为燕麦、小麦等全谷物;选择无白砂糖、果葡糖浆、蜂蜜的纯麦片,可自行加入新鲜水果调味。
3. 果蔬脆片:油炸出来的“伪装”健康
市售果蔬脆片多采用两种工艺:一种是真空低温脱水(VF),实为油炸,脂肪含量高达10%–40%,还常添加白砂糖或麦芽糖浆,热量极高;另一种是真空冷冻干燥(FD),非油炸,能较好保留营养,对血糖影响较小。
【这样选】优先选择标注“FD工艺”且不含植物油的产品。
4. “无糖食品”:可能只是一场文字游戏
标注“无蔗糖”却可能使用麦芽糊精、葡萄糖浆(升糖指数更高)或麦芽糖醇。解放军总医院2022年研究指出:长期摄入含麦芽糖醇的“无糖零食”,胰岛素紊乱风险可能上升11%–15%。
【这样选】选择碳水化合物总量 ≤15克/100克的产品,避开含麦芽糊精、麦芽糖醇的品类。
5. 蛋白棒:补蛋白还是补糖?
为掩盖味道,不少蛋白棒大量添加白砂糖、果葡糖浆,一根就含糖8–12克。这些添加糖不仅快速升高血糖,还会通过“糖-脂代谢交互作用”导致脂肪堆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内分泌疾病风险。
【这样选】蛋白质含量应 ≥15克/根,糖 ≤5克/根;配料中乳清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优质蛋白位置越靠前越好;优选使用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的产品,避开含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的产品。
配料表“糖马甲”名单
看到它们请警惕
配料表按含量降序排列,前三位尤为关键。如出现以下“糖马甲”,务必谨慎:
糖马甲
危害说明 常见食品 蔗糖、果糖、葡萄糖 直接被人体吸收,快速升高血糖,刺激胰岛素短时间大量分泌,长期易致β细胞功能受损 饼干、麦片、果脯 果葡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 高甜度,加重肝脏负担,间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干扰瘦素分泌 蛋白棒、脆片、饮料 麦芽糖、麦芽糊精 升糖快,易致血糖波动 “无糖”糕点、冲饮 红糖、冰糖、黑糖 本质蔗糖,分解后仍会快速升高血糖 常见于调味零食、传统糕点
三招助你避开“隐形糖”
守住内分泌平衡
2025年《自然・医学》期刊发布的全球研究显示:全球1/10的新发2型糖尿病与过量摄入添加糖直接相关。
要想吃得安心、不踩坑,请记住以下三步:
1.看标签:前三名没有“糖马甲”
配料表前三位若出现任何“糖马甲”,尽量放下;计算每日总糖摄入量,一包甜麦片加一根蛋白棒就可能超过25克。
2.会替换:健康零食这样挑
用纯燕麦片替代甜麦片,加蓝莓/草莓调味;选原味坚果代替调味脆片;用冻干果蔬替代果脯蜜饯。
3.养习惯:控糖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