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一碗臊子面酸辣滚烫,咥得满面泪光!”秦岭巍峨,渭水悠长,在陕西这片被历史反复翻炒的热土上,没有什么是一碗臊子面解决不了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循着周礼的鼓点、汉唐的驼铃,把三千年的烟火端到您的面前。
周公庙遗址的考古陶簋里,曾出土过“肉酱”与“面饼”的碳化痕迹——那是臊子与面条的最早“联名”。西周时期,周人以“臊”祭天,祭毕分胙,肉汤浇面,赐福同族;自此,“面为骨、臊为魂”的吃法在关中东府生根。
唐时,高宗李治巡游岐山,县令以“酸辣臊子面”迎驾,龙颜大悦,赐名“御面”,并题“筋、光、薄、稀、汪、酸、辣、香”八字诀,流传至今。一碗面,从宗庙走向市井,从皇家走向阡陌,把礼与味写进陕西人的基因。
臊子面讲究“五色”:黑木耳、红萝卜、黄鸡蛋、绿蒜苗、白豆腐,暗合金木水火土。底菜垫底,漂菜点睛,五色在汤中翻滚,把三秦大地的四季端上餐桌,寓意“五行调和、六畜兴旺”,吃的是面,更是祝福。
关中有俗:“面要吃完,汤要回锅。”亲朋围坐,面汤不倒,循环添面,越煮越醇,称为“回汤”。一碗老汤,从初一续到十五,从除夕续到元宵,热气不断,亲情不散,千年前的温度,至今仍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