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酿皮:高原日光下的“酸辣锦缎”
创始人
2025-09-16 20:43:25
0

水井巷口的“面筋浮沉”

西宁的晨光,总先照亮水井巷的酿皮摊。68岁的马阿爷系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站在案板前,手里的木勺“哗啦”一声,将半盆乳白的淀粉浆浇进竹蒸笼——蒸笼里铺着纱布,浆水在热气中渐渐凝固,边缘微微翘起,像块刚出炉的软玉。阿爷用竹片沿边一划,揭起整张酿皮,薄如蝉翼,对着光看,能映出掌纹里的沟壑。他将酿皮叠成三折,菜刀“笃笃笃”切成宽条,码进粗瓷碗,抓一把金黄的面筋块(像吸饱了阳光的海绵),浇一勺红油、一碟陈醋、半勺芥末,撒把翠绿的香菜和黄瓜丝——这碗酿皮,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像幅打翻了调色盘的高原油画。

蹲在小马扎上的姑娘挑起一筷子,酿皮滑溜溜缠在筷头,红油顺着碗沿滴在地上,“吸溜”一声嗦进嘴里,酸辣先攻,接着是面筋的松软、黄瓜的清爽,呛得她眯起眼,却又笑着喊:“阿爷,再来半碗!多加芥末!”

面水沉淀的“高原基因”

酿皮的故事,藏在青海人的面盆里。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的土地,气候干燥,日照强烈,小麦长得颗粒饱满,磨出的面粉筋道十足。明清时,陕西、甘肃的移民带来了“洗面筋”的手艺,青海人却在原料和调料上动了心思:用本地“互助青稞粉”掺小麦粉(比例1:3,青稞粉增加韧性),调料里加现磨芥末(解腻呛鼻,适配高原干燥气候),还发明了“双层酿皮”(上层薄酿皮,下层厚酿皮,口感更丰富)——从此,酿皮成了青海人“夏解暑、冬开胃”的本命小吃。

在西宁东关街,那家开了八十年的“拜家酿皮”,墙上挂着老照片:拜老爷子1940年代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两头各摆一个木盆,一头是切好的酿皮,一头是调料罐,扁担上写着“拜家酿皮,酸辣透心”。老食客说,计划经济时代,买酿皮要凭粮本,“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必请一顿拜家酿皮,算是待客的最高礼遇”。现在街头巷尾都是酿皮摊,但青海人总说:“没吃过水井巷的酿皮,等于没来过西宁。”

面筋是骨,酿皮是肉

青海酿皮的魂,在“洗面筋”的耐心功夫里。

面粉得用“冬小麦”(青海冬麦生长周期长,面筋蛋白含量高),加温水和盐揉成硬面团,醒面1小时(夏天放阴凉处,冬天要揣怀里醒,面才“活”得开)。接着是“洗面”:面团放进清水中揉捏,淀粉随水流出,盆里渐渐浮起乳白色的面浆,面团则慢慢变小,最后剩下一团淡黄色的筋络——这就是面筋。洗面要“三揉三洗”,直到面水变清(约洗5次),面筋变得松软多孔,“像海绵一样能吸水”。

洗出的面浆不能直接蒸,要“沉淀一夜”。面浆倒进大瓷盆,静置12小时,淀粉沉在盆底,上层是清水,轻轻倒掉清水,留下雪白的淀粉糊(像浓稠的酸奶),加少许碱水(青海人用“蓬灰水”,天然碱,让酿皮更筋道),搅拌到没有颗粒,“挑起面浆能连成线,滴下来成‘帘’,才算合格”。

面筋要单独蒸:揉成小团放进蒸笼,上汽后蒸15分钟,膨胀到原来的两倍大,表面布满蜂窝状气孔,用手指按下去能回弹——这叫“发得好”。老饕挑面筋有诀窍:掰开看气孔,细密均匀的才吸汤汁;若是气孔大而空,就是揉面时没醒透,“吃起来像嚼棉絮”。

五层调料,酸辣“交响曲”

青海酿皮的“灵魂”,全在调料的“君臣佐使”。

红油是君:必须用循化线辣椒(青海特产,辣度适中,香气浓郁),剪成段后用白酒泡软,舂成粗辣椒面(保留辣椒籽,增加爆香感),装在土陶碗里,浇上烧到冒烟的胡麻油(油温七成热,约210℃),边浇边搅,激出的红油红亮透亮,辣中带股子胡麻的焦香。回族师傅还会加一勺“花椒油”(汉源花椒炸的油),麻香混着辣香,像在舌尖放了串小鞭炮。

陈醋是臣:青海人只认本地“湟源陈醋”,用青稞、豌豆发酵三年,酸中带甜,色呈琥珀(不是山西醋的刺鼻酸,也不是镇江醋的清酸)。浇醋时要“沿碗边淋”,让醋汁渗进酿皮和面筋的缝隙,“醋多了发涩,少了寡淡,半勺刚好,酸得开胃又不烧心”。

芥末是佐:黄芥末籽现磨现调(不能用芥末粉,香味差远了),加温水调成糊状,封上保鲜膜焖2小时(激发辣味),吃时挖一勺,呛得人打喷嚏,却越吃越上瘾——青海人说“芥末是酿皮的‘精气神’,没芥末,酿皮就软了骨头”。

蒜泥和香菜是使:蒜瓣要捣成泥(不能切,蒜香更冲),加凉白开调成蒜泥水;香菜要选本地小叶香菜,切成段,青绿脆嫩,像给酿皮“戴了顶绿帽子”。还有一味“隐藏款”:“草果水”(草果煮的水,微苦回甘),老派酿皮摊才会加,能解油腻,让酸辣中多了层药香,“吃再多也不烧心”。

蒸酿皮如“晒日光”,拌料似“调琴弦”

蒸酿皮是“慢火候”,讲究“一浆一蒸”。直径80厘米的竹蒸笼(青海人叫“酿皮笼”)烧上汽,竹片刮一勺淀粉糊,均匀抹在纱布上(厚度约2毫米,薄了易破,厚了不滑),盖上笼盖,大火蒸2分钟,揭开看时,酿皮边缘微微卷起,用手指一戳有弹性,就算熟了。师傅们蒸酿皮要“趁热揭”,揭晚了酿皮会粘在纱布上,破成碎片,“像撕锦缎,得轻、快、准”。

一天能蒸50笼酿皮的马阿爷说:“蒸酿皮像晒青海的太阳,火候足了才透亮。”他的蒸笼用了三十年,竹篾被蒸汽熏得发黑发亮,“这笼底的包浆,比文玩核桃还珍贵”。

拌酿皮则是“快功夫”,要“三拌三裹”。碗底先铺黄瓜丝(必须是本地旱黄瓜,脆甜少水),码上切好的酿皮(薄酿皮在上,厚酿皮在下,口感有层次),中间堆面筋块(要掰成小块,方便吸汤汁),接着淋红油(沿碗边浇一圈,让每片酿皮都沾到)、倒陈醋(绕面筋浇,醋汁渗进气孔)、挖芥末(放在碗中央,像座“小雪山”),最后撒蒜泥水和香菜。

老食客拌酿皮有“暗号”:“顺时针拌三圈,逆时针拌两圈”,让调料和酿皮充分融合,面筋吸足汤汁,“拌快了调料挂不住,拌慢了酿皮会坨,得像调琴弦,轻重刚好”。

酸辣透心,三吃“上瘾”

青海人吃酿皮,有“三季三吃”的讲究。

夏天凉拌酿皮:加冰镇过的黄瓜丝,淋凉醋,面筋泡在冰水里镇过,咬下去“咯吱咯吱”,酸辣带着冰爽,像吞了口青海湖的风,解暑又开胃。街头摊的酿皮装在白铁皮盆里,盖着湿纱布,师傅戴着白帽子,一刀一刀切下去,“5块钱一碗,多加辣子不加钱”。

秋天热酿皮:酿皮和青菜、肉片一起炒,加酱油和醋,成了“炒酿皮”。西宁城西区的“马师炒酿皮”,用铁锅猛火快炒,酿皮吸饱酱汁,边缘微微焦脆,配一碗熬饭(青海粥品),暖乎乎的,专治秋燥食欲不振。

冬天暖酿皮:酿皮浇滚烫的牛骨汤,加蒜苗和辣椒油,成了“汤酿皮”。在海东平安区,冬天的酿皮摊支着煤炉,锅里的汤“咕嘟”冒泡,食客捧着碗边吹边喝,“汤热、酿皮软、辣子香,比穿两件棉袄还暖”。

老饕吃酿皮有“三多”:多要面筋(泡透汤汁的面筋比肉还香)、多放芥末(呛得流泪才够味)、多浇红油(红油要盖住酿皮,红亮亮才喜庆)。还有“酿皮套餐”:一碗酿皮配一碗甜醅子(青稞发酵的甜酒),酸辣配甜香,冰爽配温热,青海人说“这俩是天生一对,吃了让人忘了忧愁”。

回族酿皮与汉族酿皮的“巷战”

青海酿皮的江湖,藏着“民族密码”。

回族酿皮讲究“调料细”。比如“拜家酿皮”,回族师傅拜德明坚持用“十味调料”:除了红油、陈醋、芥末,还要加“姜黄粉”(增色提香)、“芝麻盐”(炒芝麻磨的盐,香咸带脆)、“韭菜花”(现腌的韭菜花,微辣带鲜),调料摆了一桌子,像调色盘一样丰富。“调料要分层放,先酸后辣再呛,味觉才有层次。”拜师傅说,他父亲1945年就开始卖酿皮,那时用马粪火蒸酿皮,“火慢但稳,酿皮更筋道”。

汉族酿皮则重“酿皮本味”。西宁湟中的“李家酿皮”,汉族老李只用“三调料”:红油、陈醋、蒜泥,面筋蒸得特别大,“吃酿皮就是吃面香,调料多了喧宾夺主”。老李的酿皮蒸得厚(约3毫米),嚼着有韧劲,老食客说“像吃凉皮里的‘肉夹馍’,扎实”。

还有“藏族酿皮”:玉树来的藏族师傅会在酿皮里加“牦牛肉干碎”,红油里拌藏式辣椒粉(更辣更冲),配着酥油茶吃,“酸辣配咸香,像高原的风,粗粝却带劲”。

酿皮里的青海“烟火气”

在青海,酿皮是刻在记忆里的“童年味道”。

巷口的王奶奶总说:“我孙女三岁就会自己挑酿皮,专挑面筋吃,辣得直吐舌头,还要伸手抓。”现在孙女在上海工作,每次打电话回来,第一句就是:“奶奶,我想吃水井巷的酿皮,多加芥末!”王奶奶会寄真空包装的酿皮和调料,“可她总说,没现场拌的香,缺了那股子烟火气”。

去年在青海湖黑马河,我遇见一位骑行的大学生,晒得黝黑,蹲在路边吃酿皮。他说从西安骑到青海,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傍晚的酿皮摊,“青海的酿皮辣得爽快,酸得地道,面筋像海绵吸满了汤汁,吃完蹬车都有力气”。摊主是位回族阿姨,笑着给他加了勺卤牛肉,“孩子,多吃点,前面的路还长呢!”

酿皮摊也是青海人的“社交场”。晨练的老爷子们端着酿皮蹲在路边,边吃边聊“湟水河的水位涨了没”;年轻姑娘们买碗酿皮站着吃,讨论“哪家的酿皮辣子最香”;就连谈生意的老板,也会说“走,吃碗酿皮去,边吃边聊”——一碗5块钱的酿皮,装着青海人最实在的烟火气。

酸辣里的青海性子

青海人像酿皮,看着“泼辣”,实则“通透”。他们说话直来直去像芥末的呛,待人热情似红油的滚烫,却在细处藏着温柔——就像那碗酿皮,粗看是红亮的辣,细品却有面筋的软、陈醋的甜、香菜的鲜,层次丰富得让人惊喜。

离开青海的人,最想念的不是青海湖的蔚蓝,而是巷口那碗带芥末呛的酿皮。它没有山珍海味的华丽,却把高原的日光、小麦的筋道、调料的酸辣,都拌进了粗瓷碗里。

下次你来西宁,记得在水井巷找个小马扎坐下,对师傅喊:“大碗酿皮,多加面筋,芥末管够!”当酸辣的香气冲进鼻腔,你会突然懂:为什么青海人说,“一碗酿皮下肚,才算真正尝到了青海的魂”。这碗酿皮里,拌的不只是面和调料,更是高原人火辣辣的生活和藏在酸辣里的温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秋风一吹,夜晚格外凉爽,但减脂的人最怕的就是深夜突然饿得心慌。忍住不吃,容易睡不着;随便抓点零食,又...
原创 隔... 林奶奶一向以节俭闻名,常常把前一天的饭菜留到第二天加热后继续食用。她的儿女们多次劝说无果,直到有一次...
“双遗”茉莉花茶香飘厦门,福州... “双遗”茉莉花茶香飘厦门,福州名特优农产品产销对接开门红——2025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福...
原创 奥... 标题:奥利奥饼干是如何生产的?看完加工流程,有种墨水糊面的感觉! 在巧克力和奶油的甜蜜交织中,奥利...
原创 全... 烈酒也叫蒸馏酒,原料通常是粮谷、水果、薯类等,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混合和装瓶等工艺,主要包...
十款私房菜做法,川香味浓郁,下... 十款私房菜做法,川香味浓郁,下酒又下饭,值得大家参考和收藏。 酒鬼孜然肉 首选口感软嫩的猪里脊,上...
千年酸辣香,一碗关中魂——陕西...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一碗臊子面酸辣滚烫,咥得满面泪光!”秦岭巍峨,渭水悠长,在...
照烧鸡腿:厨房小白秒变日料店主... 妈!这鸡腿比便利店卖的还好吃!当儿子咬下第一口裹着琥珀色酱汁的鸡腿时,眼睛突然亮得像探照灯,油亮的鸡...
原创 【... 宋翠迪,男,1980年出生,黑龙江巴彦县人,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哈尔滨烹饪大师,世界中餐...
月入2万的“吃货”,吃爆“苍蝇... 文 | 听筒Tech 尽管最近关于预制菜的纷争持续引发热议,但00后小乐却并不关注。因为对于“吃”...
荔枝冰皮来啦,东莞这款特色月饼... Transparency 当荔枝遇上月饼,会有怎样的惊喜?9月15日,东莞谢岗正式发布当地特色农产品...
青海酿皮:高原日光下的“酸辣锦... 水井巷口的“面筋浮沉” 西宁的晨光,总先照亮水井巷的酿皮摊。68岁的马阿爷系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
一口莲子藏风骨 雪白的莲子卧在盘中,像一颗颗凝脂白玉,周围围着金黄的南瓜花瓣,造型别致,让人不忍动筷。这便是抚州广昌...
西贝致歉,8道菜将改现做!网友... 近日,连锁餐饮集团西贝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菜品制作方式消费者知情权的激烈讨论。连日...
多汗症人群的上午适配饮食方案 多汗症人群上午易因出汗导致水分、电解质流失,且部分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汗腺分泌,因此饮食需围绕 “补水...
转发收藏!秋季养生三3忌3食 秋季养生以防秋燥、润肺为重点,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打好基础。戳图牢记秋季养肺的“三忌三食”(人民网) ...
《去湘当有味的地方3》迎“禽王... 大象新闻记者 吴净净 美食文旅探访节目《去“湘”当有味的地方3》第三场主题赛——“禽王争霸赛”,今晚...
刘强东直播做菜秀厨艺现做宿迁名...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陈红 何佳仪 兰莎 9月16日,北京国际饭店,京东首次举行品酒会,刘强东现身并掌...
一皂多用,全身心享受 洛阳牡丹...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王侠 9月14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暨河南省脱贫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