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宫廷中,慈禧太后的饮食可谓奢华至极,每餐必备 108 道菜。这阵仗,光想想都觉得夸张。可您知道吗,慈禧太后食量有限,每道菜往往就吃那么几口,剩下的可就多了去了。那这些剩菜都怎么处理呢?今天咱就唠唠这事儿。
慈禧太后的饮食讲究程度,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就说她吃饭的地点,早点一般在储秀宫解决。这早点,虽说不算正餐,可花样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人奶、牛奶茶,红稻米粥、香糯米粥、薏仁米粥、八珍茶、鸡丝粥、杏仁茶、牛骨髓茶汤,麻酱饼、油酥、白马蹄、萝卜丝饼、素什锦、卤鸭肝、卤鸡脯等等,加起来得有二十几样呢。这要是普通人,面对这么多好吃的,估计都得犯愁从哪样下嘴。
正餐呢,一般在储秀宫与翊坤宫之间的体和殿。体和殿那可是慈禧太后的专用餐厅,面阔 5 间,中间 1 间是穿堂,贯通前后院。东两间连通,摆着两张餐桌,这就是慈禧太后固定的吃饭地儿。要是赶上节庆,穿堂还得加摆一张桌子,平日里的传膳就改叫供膳了,三张桌子分别供奉天、地、人三才。最东头那张供天,穿堂那张供地,中间这张才是慈禧太后享用的。
伺候帝后吃饭,规矩可不少,慈禧太后也得照着来。首先,根本没有点菜这一说,吃啥全由御膳房安排。其次,再喜欢的菜品,也不能取第三匙。为啥呢?怕暴露自己爱吃啥,让人钻了空子下毒。再者,从备菜、配菜、掌勺到上菜,每道工序都有专人监管检查,还得记录在案,责任划分得明明白白。而且,盛菜的碗碟都是银制的,据说这样能验毒,菜里要是有毒,银制品就会变黑。您瞧瞧,就吃顿饭,这么多讲究,真不愧是皇家的规矩。
开饭的时候,得等慈禧太后亲口下令 “传膳”,所有服务人员才一起行动。这时候,108 道菜就会一样样排列整齐地摆上桌。慈禧太后在膳桌前一坐定,身后四个体面太监垂手恭立,旁边还站着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太监专门给她布菜。慈禧太后眼睛瞅哪道菜,老太监就把那道菜挪到太后面前,再用专门餐具夹舀到慈禧太后的碟子里。
可这 108 道菜,慈禧太后哪能吃得完呀。大部分菜,她也就看一眼,有的甚至碰都不碰。那吃不完的菜都咋处理呢?其实处理方式还挺多的。
第一种,赏赐给妃子和大臣。在慈禧太后当政那会,不少吃不完但基本没动过的菜,就会被赏给妃子和大臣们。对他们来说,这可是太后赏赐的,必须吃完,太监们等他们吃完还得收盘子回去复命呢。而且御膳房一般会先把做好的菜给慈禧太后过目,她不喜欢或者看着不顺眼的,就直接从席上撤掉,分给宫里其他妃嫔。这样一来,这些剩菜送到妃嫔们手里的时候还是热乎的。能得到太后赏赐的饭菜,在当时那可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就跟现在得到偶像的亲笔签名似的。
第二种,赏赐给宫女和太监。那些用料没那么考究的一般菜色,就会赏给宫女和太监们。您可别小瞧这些菜,在慈禧太后眼里可能普普通通,可对于宫女和太监来说,那就是相当豪华的饭菜了。不过,他们很多时候不会直接吃掉,而是拿去卖到宫外。您知道吗,北京城不少流传的宫廷料理,就是通过太监售卖的方式,传到外城饭店里的。大厨们尝过这些菜后,就照着仿制相似口味来售卖。虽说打着宫廷料理的旗号,价格不低,但其实不少都不是正宗顶级的宫廷料理。
第三种,秘密销毁。为了防止除御膳房之外的人了解慈禧太后的口味偏好,避免有人利用这个下毒,她吃过的剩菜有时候会被秘密销毁。这些饭菜会有专人回收,倒在专用回收容器里,然后拉到宫外掩埋。不过,也有个别嘴馋的人,会在途中偷偷吃掉一部分。
还有一种说法,慈禧太后为了防止底下奴才偷吃剩菜,会在用膳完毕后,把牙签一根根折断,塞进桌上的剩菜里。要是有奴才敢偷吃,就会被牙签扎出血,要是不小心咽进肚子,还可能扎破肠道。而且一旦有奴才因为偷吃被扎,还不敢声张,更不敢寻医问药,只能自己忍着,因为要是让慈禧太后知道了,那下场可就惨了。后来,为了彻底杜绝这种现象,慈禧太后升级了剩菜处理方式,像倒在特定容器就地掩埋、用火焚烧,或者混进脏东西,让剩菜彻底没法被人食用。
您看,慈禧太后一顿饭,从准备到吃,再到剩菜处理,背后有这么多门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晚清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复杂。不得不说,这种奢华在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显得格格不入。要是这些花费能省下来,用在国家建设、百姓民生上,说不定历史又会是另一番模样了。
好啦,今天关于慈禧太后剩菜处理的事儿就跟大家唠到这儿。要是您觉得这事儿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哦,祝您天天都有好运气,干啥都顺顺利利,马上就要发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