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一百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泥土,封存了一片来自遥远南岭的茶叶。两千一百年后,在湖南最南端的江华瑶族自治县,这片古老茶叶的后裔——江华苦茶,正试图将它的悠久历史,转化为坚实的市场价值。
这是一个关于“挑战者”的故事,一个关于在喧嚣的市场中,如何坚守初心,并矢志将“好”变成“强”的真实记录。
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的茶山
品质溯源——瑶都风土的“天选之子”
“江华苦茶是湖南四大地方特色品种之一,是古老且珍贵茶树群体品种。一杯好茶的根,首先在风土里,其次在基因里。”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秋萍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江华苦茶的品质来源。潇水源头,南岭北麓,高达78%的森林覆盖率,共同孕育了这位“天选之子”。
江华苦茶
这份源于风土的“天赋”,在科学的维度上得到了清晰印证。独特的“苦茶碱”与“新型茶黄素”,是江华苦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身份标识”。“它的茶多酚含量高达39.21%,水浸出物达48.5%,这意味着它茶味浓郁、醇厚耐泡。”陈秋萍介绍道,“这是江华苦茶最‘硬核’的实力。”
野生古茶树
为了守护这份品质基因,江华茶人展现出一种匠人般的执着。湖南过山茶业总经理沈东方,这位曾经的媒体人,如今更像一位巡山十年的“老茶客”。他带领团队,保护2500多株野生江华苦茶古树,并悉心守护着江华仅存的、始建于1975年的牛牯岭老茶厂。“很多人觉得这样做太慢,”他说,“但我们坚信,这片土地和这些古树带来的山野气韵,是工业化无法替代的灵魂。”
如果说沈东方的执着体现在对源头的守护,那么这份敬畏,则在制茶车间里被转化为了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江华瑶族自治县秋满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桂香,为了保证每一批野生茶的品质,把自己“逼”成了事必躬亲的制茶师。
“做野生茶,只能做一季。老百姓下午五点从山里把鲜叶背出来,我们收了,最晚七点必须出发,两个半小时山路运回厂里,连夜加工。”她笑着调侃自己因熬夜制茶而“过劳肥”,但这句玩笑背后,是对一杯好茶从鲜叶到成品全流程的把握。这份对每一个环节都绝不妥协的投入,正是江华苦茶屡获“湖南省名茶杯奖”等殊荣,并敢于叫板高端市场的底气所在。
品牌远征——为“好品质”赢得“好名声”
“有好产品,更要会讲好故事。江华苦茶的故事,是瑶族文化与茶文化的交融共生。”陈秋萍对品牌建设的思路清晰而坚定。
江华苦茶品牌视觉图
这场为好品质赢得好名声的“远征”,是一场谋定后动的系统战。从2013年“江华苦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起,江华瑶族自治县便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坚持公用品牌发展战略,借鉴其他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的成功经验,注册“江华苦茶”证明商标,制定《江华苦茶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品牌定位和宣传路径,设计充满瑶族风情的视觉体系;连续七年,以公共品牌的统一形象组团出征湖南茶博会,并在长沙高铁站等城市窗口进行精准投放……
这一系列举措效果显著。据评估,“江华苦茶”的品牌价值已由2018年的1.91亿元跃升至4.48亿元。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公共品牌的声誉,最终要靠一个个鲜活的企业和产品来承载和诠释。在这场远征中,以沈东方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家,正是冲锋在前的“主力舰”。他为企业取名“过山”,蕴含着清晰的品牌哲学:“一层是‘过山瑶’,不忘民族之根;二层是‘走出大山’,把好茶带出去;三层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主动精神。”
这位辞掉电视台安稳工作、投身茶海的“新茶人”,被“把家乡宝贝带出去”的情怀驱动着,他的目标,正如他所言:“我们想把这个产业,做成‘事业’的‘业’,而不是‘树叶’的‘叶’。”
过山茶业
如今,全县已有12家优质企业获得品牌授权,组成了一支目标明确的核心梯队。它们正在做的,是将“江华苦茶”这块公共招牌,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再外化为掷地有声的市场口碑。
产业同心——一片叶子里的民生温度
产业的活力,在民间;产业的温度,在人心。对江华苦茶而言,其最动人的故事,是它为瑶山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秋满园茶山
“每年采茶季,看着大家伙儿脸上那种实实在在的笑容,我就觉得,我们必须把这个事做好,没有退路。”胡桂香的秋满园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一片片茶园化身为“共富方舟”,辐射带动了周边6000多名群众。在春茶采摘的黄金二十天,上千名村民涌入茶山,凭着一双勤劳的手,采撷着生活的希望。
这片叶子,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开端。“老百姓知道采鲜叶能卖给企业赚钱,他就会有保护意识,不会再去砍伐古茶树。”沈东方说。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瑶山土地上最生动的实践。
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从不讳言挑战。在快速发展中,江华苦茶同样面临着下一阶段的课题:如何引导茶农优化品种结构,如何让12家授权企业真正形成合力,从“各自为战”走向“抱团出海”。
对此,关键的行动者们早已在落子布局。胡桂香的茶园里,由朋友们带来的“茶旅融合”新思路正在探索;沈东方的规划中,对“苦茶碱”健康价值的深度开发已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推动全县茶企协作共赢的新一轮政策正在酝酿……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回应一个朴素的梦想。那梦想,不止写在产业的蓝图里,也早已镌刻在大瑶山的歌声与血脉里——
“大瑶山,大瑶山,绵绵百里山连山,数不尽,望不断,悬崖峻岭如铁关……”沈东方至今记得,小学时他曾挥舞着小旗,在路边欢迎勘探铁路的队伍,那份对冲破“铁关”的渴望,是几代瑶山人的共同记忆。
今天的江华茶人,正以同样的赤诚与热情,将那一杯杯醇厚甘甜的“蜜香红茶”呈递给世界。这杯茶里,有瑶山的风,有潇水的情,更有一个地方产业蓬勃向上的心跳。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