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喜歡就點 - 誰最中國
文字&图片丨『誰最中國』
中国│一点心意,几味清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时不食”,就像古人做糕点一样,尊重食材本身,尊重自然本身,这是中国人“敬天惜物”最自然的流露。
春饼,夏糕,秋酥,冬糖,四时八节,应季而点,这是古人对时令的尊崇和敬畏,先人以一双巧手,让随时更迭的食物和日子,盈满古早味和人间温情。
糕点虽小,心意却大,是人们对生活的认真,更是对精致闲雅的追求,一点心意,几味清欢。
“点心”传说源自东晋,一将军为了犒赏士兵,特制美味糕点,送往前线,以表示“点点心意”,唐宋时,“点心”已经颇为流行。
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於食牀上,与诸客点心。
——唐·孙頠《幻异志·板桥三娘子》
上觉微馁,孙见之,即出怀中蒸饼云:‘可以点心’。
——宋·庄季裕 《鸡肋编》
到了明清两代的文人,用他们传世的文笔,为我们描写了最楚楚动人的点心,那些味道犹如透过累世的深情,扑面而来,我们无法招架,如张岱、袁枚,都是大名鼎鼎的美食家,中国的点心在他们笔下,成了最深情的表达。
在老木桌上,配上一盏好茶,细嚼慢咽,在唇齿之间,饱览谷物的滋味,香糯酥软,可口宜心,吃一口便如儿时的满足。
在小院之中,品味人间的清欢,一啜一呷,津津怡然,咬一块就是奢侈的幸福,朴雅闲适,别离笙箫。
不畏秋光,不着秋凉,享受味蕾绽放的欢赐,虽是一点心意,已是十分满意。
藏在那些花香里,传统糕点是有花香的,古人以花入点心,就像中国人“敬天惜物”一样,用四个季节的花信,捎入那些精致的点心之中,它们像上了妆的女子,依偎在长安的河畔。
沉静在开封的汴水旁,从唐宋走到明清,还将一直延续下去,这是中国饮食文化里,另一种动人可口的精致,它们可解馋,亦可解乡愁,咬一口,仿佛是千年的芬芳。
藏在那些名字里,包、饺、糕、团、卷、饼、酥,都是它们的名字,光念着,都会让人满口生津,蟹黄汤包,汤汁飞迸肉鲜美,水晶虾饺,玲珑蘸酱不腻味,各种酥饼,焦香叠叠,沙沙松脆。
古代的点心,更像是一位位旖旎的丽人,莲叶羹、梅花香饼、香薷饮、玫瑰酥、七巧点心……
它们从后厨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人们的盘中珍,桌上宝,名如其物,光是让人看着名字,便会让人浮想垂涎,忍不住要咽口水。
中国传统的点心,是时光里的一抹风雅,它们是活色生香的美人,无论是名字,还是样子,都有着楚楚动人的芳华。
在它们安静的眉目之下,暗藏着对生活美好的寄寓,尝一口家乡的点心,解几味人间的清欢。
文字&图片 | 谁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