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 主治医师 李壮
您可曾领略过中医护齿的独特魅力?当全国爱牙日如约而至,我们不妨叩启中华传统医学的宝库,探寻内外兼修的固齿之道。
在中医经络理论中,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环绕口唇,上入齿龈。如果您平时喜欢吃辛辣、油炸、重盐、重甜等食物,易导致胃火亢盛,循经上灼龈肉,出现牙龈红肿热痛、出血溃脓的症状。此时,您不妨试试中药含漱法,选用金银花、清胃散或玉女煎等方药,煎汤漱口,使药力直接作用于牙痛部位,以清火消肿,解热镇痛。同时,您也可以尝试按揉或针刺特定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达到疏通阻滞、止痛消肿的目的。
1.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面口合谷收”的称号,是治疗头面部疾患,尤其是牙痛的要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的作用。
2. 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处。属足阳明胃经,直接作用于面颊和下颌区域,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面颊肿胀等症状。
3. 下关穴:位于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同属胃经,与颊车穴相邻,常配伍使用,主治上牙痛、颞颌关节紊乱、张口困难等症状。
在中医脏腑理论中,牙齿为“肾之标,骨之本”,肾中贮藏的精气是牙齿坚固的根基,若肾精充盈则骨髓生化有源,牙齿坚固润泽;若肾精亏虚则骨髓失养,齿枯槁易摇。为了固肾健齿,古人创立叩齿吞津之法,又称“叩天钟”,在晨起或闲暇时,心神宁静,口唇微闭,上下牙齿有节奏地轻轻叩击。先叩臼齿36次,再叩门牙36次,力度适中,以牙齿感觉舒适、无疼痛为度。叩击过程中,口中会渐渐生出唾液,分2~3次缓缓咽下,想象着津液直达脐下三寸的下丹田。此法直接刺激牙周组织,促进局部气血循环,坚固牙齿,所生津液能滋养肾阴,濡养脏腑,延缓牙齿松动脱落。
总之,中医护齿的智慧不仅限于牙齿本身,饮食需有节,远离黏腻和重口味食物,以免助生湿热,上熏口齿;起居应避免长期熬夜,以防耗伤肾精,从根本上动摇牙齿的根基。唯有肾精如深泉般涌流不息,胃火保持温煦而不上炎,才能涵养坚固的牙齿,固护生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