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丝瓜汤”梗以3亿播放量血洗社交媒体时,可能谁都没想到,第一个接住这波中式热梗的竟是一家汉堡店——塔斯汀。不愧是你,“中国汉堡”的扛把子,这次直接推出“丝瓜汤汉堡”,一边追热点追得飞起,一边坚持着“手擀现烤堡胚+中华口味”的初心。从梅菜扣肉到酒酿糍粑,从锅包肉到丝瓜汤,塔斯汀似乎铁了心要告诉世界:汉堡,真的可以很中国。
©图片源自小红书 塔斯汀汉堡
但热闹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消费命题:塔斯汀其实不止在卖汉堡,而是在填补一种“中餐西式化”过程中的味觉遗憾。它用现炒的馅、手作的皮、八大菜系的灵感,试图回应Z世代既要“国际化口感”又要“中国胃满足”的双重渴望。丝瓜汤汉堡看似猎奇,实则延续了同样的逻辑——将家常、本土甚至带点“妈味”的食材,大胆塞进汉堡架构里,不管成败,至少它在认真思考:什么叫“中国味”,以及汉堡为什么不能是一碗汤?
本文目录/ content
1:"丝瓜汤汉堡"爆火
2:全网刷屏的"丝瓜汤"梗让年轻人集体破防?
3:丝瓜汤汉堡弥补汉堡届无中餐遗憾
4:“丝瓜汤”梗,本质是心理疗愈
01
"丝瓜汤汉堡"爆火
2025年中旬,全网仿佛被“丝瓜汤”占领了——睁眼刷手机,满屏丝瓜汤。
闭眼躺平,耳边还是丝瓜汤。连上班上到快崩溃,同事都幽幽飘来一句:“整点丝瓜汤?”不是,这汤是救过谁的命吗?
其实这个梗出自抖音博主@累子 的神级演绎:妈妈拼命劝喝丝瓜汤,儿子疯狂拒绝,最后却被说“肝火太旺,得喝汤降火”。
这段一人分饰两角的家庭短剧,精准拿捏了“中式关爱”的那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情感绑架。不少网友直呼:“这演的不是我家监控录像吗?!”
©图片源自抖音 累渠
这碗“丝瓜汤”能爆火,主要是因为它戳中的正是很多年轻人那种“原生家庭的生长痛”。没看懂这个梗?恭喜你,真的很幸运。看懂了也没关系,有些事终究得自我和解。
而梗一出圈,网友立刻开启二创模式:万物皆可“丝瓜汤”!
从家庭到职场,从现实到网络,以前被冒犯可能还怼两句,现在一句“你要不要喝点丝瓜汤”直接优雅反杀,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图片源自小红书 梗科普
品牌当然也没错过这波热度,塔斯汀直接推出“丝瓜汉堡”——是真夹丝瓜那种,中式到仿佛馒头夹菜;
茶饮界更拼,瑞子、兵立王、茶满方庭纷纷推出“绿色系饮品”硬蹭流量,被网友统称“赛博丝瓜汤”。
广东人此时淡定发言:丝瓜汤在我们这儿是真·降火神器,煎蛋煮汤清甜滋润,谁喝谁知道。温馨提醒:爱喝汤的,尽管喝;
不爱喝的,咱也可以喝点别的——苦瓜汤、冬瓜汤、绿豆汤…世界汤品那么多,喝不喝丝瓜汤,真的没关系。尊重口味,保持开心,才最重要。
©图片源自小红书 塔斯汀汉堡
02
全网刷屏的"丝瓜汤"梗让年轻人集体破防?
这个夏天,互联网简直被一碗“丝瓜汤”灌满了,从一条家庭短剧开始,播放量飙到3亿次。年轻人的花式吐槽+品牌疯狂蹭梗,让“丝瓜汤”莫名其妙就成了全网顶流。
“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降降火”这句经典老妈式唠叨,精准戳中无数人被“为你好”式关爱支配的恐惧,迅速变成大家反讽、玩梗的社交暗号,堪称当代年轻人集体心声的另类出口。
©图片源自小红书 塔斯汀中国汉堡(锦山店)
但梗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对“情感绑架”的无声抗议,品牌蹭可以,得讲分寸。盲目玩家庭矛盾容易翻车,聪明做法是弱化冲突、强调关怀——比如有品牌倡导“你的火气自己说了算”,还有的写起小作文:“你可以不喝丝瓜汤,也不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真正高级的借势,不是消费痛点,而是做年轻人的“情绪盟友”。只有当品牌和用户站在同一阵线,流量才能变认可,热闹才会沉淀为信任。
©图片源自小红书 芒果哔哔姬
丝瓜汤视频一火,连“丝瓜老奶”特效都出圈了。现在年轻人吵架都开始走“情绪稳定阴阳风”了,以前在外面吃了亏,嘴笨腿软不知道咋回怼,现在直接cos丝瓜老奶,倒吸一口凉气:“你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吧!”
网友对于这梗的评价也挺两极:有人夸是“年度最佳梗”,有人骂是“年度最猎奇”,还有玩梗的说:“这梗火不了多久,毕竟丝瓜汤——败火。”
©图片源自小红书 享哆味
玩梗归玩梗,但说实话,看不懂的人才最幸福。丝瓜汤能爆,是因为戳中了最广泛的共情。中式饭桌从来不只是吃饭,更像一场权力博弈——关心和控制是双胞胎,父母让你喝汤,有时未必为你好,而是享受那种“你听话”的控制感。
但如今,年轻人正用幽默解构这份沉重:有人选择断亲逃离,有人选择重新养育自己。丝瓜汤梗就像一场无声的治愈,我们在玩笑中悄悄处理着原生家庭的伤。
©图片源自小红书 牛约堡BEEFBURGER
03
丝瓜汤汉堡弥补汉堡届无中餐遗憾
“塔斯汀汉堡”这网速也太快,新品脑洞追热点是真不含糊,但整个制作过程看得肝火蹭蹭冒,得赶紧喝碗丝瓜汤降降火。
要说抽象,“塔斯汀汉堡”搞了五十年就没输过:酒酿糍粑汉堡、刀削面汉堡、韭菜汉堡、紫薯冻汉堡、十南花汉堡…让人深刻怀疑轻轻推开“塔斯汀汉堡”后厨的门,是不是厨师全在炒菜。
丝瓜汤汉堡已经够离谱了,结果还有拔丝香椿炒蛋汉堡、九层炒头汉堡、梅菜扣肉汉堡、荠菜包子汉堡等中国类汉堡。
©图片源自小红书 塔斯汀汉堡
近年来,“国潮”盛行,年轻人越来越青睐能承载文化身份的产品。塔斯汀的“手擀现烤堡胚”工艺和从八大菜系中汲取灵感的产品如北京烤鸭堡、梅菜扣肉堡,正是在用“汉堡”这一西式快餐形式,演绎地道的中式风味。
丝瓜汤汉堡也延续了这一思路,丝瓜是夏季常见的家常食材,常用来做清热降火的汤品。将其融入汉堡,是对传统中式食材和饮食智慧的一种创新应用和致敬。
这种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口味上,更在于提供了新奇独特的消费体验,满足了年轻人猎奇心理和社交分享的需求。“丝瓜汤汉堡”本身具有极强的话题性和争议性,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这是什么黑暗料理?”、“居然有点想试试”等讨论,形成自传播。
©图片源自小红书 塔斯汀汉堡
04
“丝瓜汤”梗,本质是心理疗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丝瓜汤汉堡”在概念上极具创新性,也能精准呼应国潮消费和本土化创新的社会趋势,但一个产品能否真正获得市场认可并形成持续购买,最终仍高度依赖于其实际的口味呈现、稳定的品质和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
概念的热度可以短暂吸引消费者尝鲜,但复购率与品牌信任只能依靠扎实的产品力来维系。尤其对于食品行业,“好吃”是根本前提。
若丝瓜汤与汉堡的组合在味觉体验上未能达到和谐创新,仅停留在营销噱头,则难以摆脱“网红式昙花一现”的命运。
©图片源自小红书 塔斯汀汉堡
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是品牌不可逾越的生命线。近年来,不少迅速崛起的餐饮新品牌因食安问题迅速“翻车”,消耗了消费者最初的热情与信任。
塔斯汀此前也曾面临类似的舆论危机,这警示:任何产品创新,若脱离了对供应链、制作流程和门店卫生体系的严格把控,再好的概念也将失去立足之地。
©图片源自小红书 塔斯汀汉堡
因此,“丝瓜汤汉堡”若想真正弥补所谓“汉堡届无中餐的遗憾”,不能只停留在符号嫁接和话题营销层面,更需要回归餐饮的本质——用好食材、好工艺、好管理,做出真正让中国消费者觉得“既熟悉又惊喜”的味道。唯有如此,才能从“一时网红”转变为“一代人味觉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