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滚水泡馍,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厨房里的热气。铝壶“咕嘟”作响,滚水冲进盛着馍块或馍片的粗瓷碗,白雾裹挟着麦香飘出。
讲究些的人,会先在碗底打个鸡蛋,滚水一冲,蛋花均匀散开;再挖一勺提前炼好的猪油,油花在汤面闪烁,混合着葱花的香气,让人直咽口水。
要是家里有炒韭菜、豆腐丁,或是腌好的咸菜、韭花,夹几筷子放进去,咸香顺着泡软的馍缝渗透,就是一顿饱腹的饭。
那时总有人说,滚水泡馍没嚼劲、唾液分泌少,对胃不好。但在我看来,这实则是特定时代的家常智慧。泡软的馍如同吸饱汤的海绵,不费牙口,老人孩子都能吃;经滚水冲烫,下肚暖乎乎的,和喝汤无异。若真说胃不舒服,多半是胃本身有问题,而非这碗泡馍的过错。
更不用说,滚水泡馍蕴含着当时最实在的生活需求。生产劳动紧张,早上切好馍、烧壶开水,三五分钟就能端起碗,省下的时间能多干会儿活。物资匮乏时,做法也很灵活。
有猪油就添一勺增香,没猪油就撒点盐提味。能加菜自然有滋味,光吃咸泡馍也能吃得畅快,不耽误事。每家的泡馍都不同,没有固定章法,全看家里有啥、想吃啥,藏着普通人过日子的巧思。
如今生活变好了,餐桌早已不是当年模样,可仍有人想念滚水泡馍的温暖,时不时会自己做一碗。只不过现在泡馍里添加的东西丰富多了,有现成的调料、新鲜的蔬菜、足量的鸡蛋,甚至会切几片肉,比过去精致许多,这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只是2000后的年轻人,更习惯重油重盐的外卖,未必尝过这碗充满烟火气的家常美食。
其实,这碗泡馍的好,不在精致的口感,而在那份简单中的烟火气。它不重油、不重盐,吃着舒服,也不易给身体增添负担。这样简单的生活,反而更养人。
如今再想起它,不只是怀念旧时光,更想念那份藏在粗茶淡饭里的踏实。从前是“省时间、填肚子”的将就,如今是“寻踏实、养身体”的念想,那是苦日子里的温暖,也是过好小日子的智慧。(胡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