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秋分时间
2025年9月23日
农历八月初二,星期二
02:19:04
《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昼夜平分,寒暑交替,又是一年秋分。
值此时节,万物由繁茂走向收敛,人体亦进入“养收”的关键期。
稍不留意,则易为寒气所乘,埋下冬疾之根。
但若顺时而养,把握住这黄金十五天,自能收获身心平和。
今日奉上秋分养生全攻略,助您安稳度秋,为健康筑基!
三忌
一、忌秋伤于寒,避开损耗
古语有言:“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后气候转凉,空气干燥,风寒易侵人体。
若不注意保暖,如清晨吹风、夜间盖被不足,便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呼吸道感染和持续咳嗽。
因此,秋分时节应注意增添衣物。
尤其是中老年人及体质偏弱者,更应避免早晚低温时段外出受风。
建议采用分层穿衣法,在外套内添加薄衣,方便根据温度变化调整。
日常生活中,也可适当饮用姜枣茶温中散寒,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二、忌辛辣爆炒,加重秋燥
中医提出:“秋燥伤肺,忌辛宜润。”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津液不足。
辛辣、油炸类食物性质温热,容易助长体内燥热,消耗阴液,进而加重秋燥不适。
长期摄入此类食物,可能引发或加剧咳嗽、睡眠不安及情绪波动等问题。
饮食上,应避免辣椒、花椒、炸物等,多选用蒸、煮、炖等烹调方式。
可适当增加滋润之品,如梨、百合、银耳等,以助滋阴润肺,维持身体平衡。
三、忌情绪过激,耗伤肺气
常言道:“悲忧伤肺,情绪宜平。”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肺气相对虚弱,情绪波动易直接影响呼吸系统。
大怒、大悲或过度思虑,都可能导致气机紊乱,表现为呼吸短促、疲劳易感。
因此,情绪稳定,是秋季养肺的重要方式。
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独处或沉溺于负面情绪,多与亲友交流,保持气机畅达。
每日可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重复10–15次,调节肺气,缓解紧张情绪。
三宜
一、宜常食温润,生津润肺
谚语说:“秋分吃暖,一冬不冷。”
秋分之后气候转凉,饮食应以温和、柔软、滋润为主。
合理饮食,能增强人体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
1.朝盐晚蜜,调养肠胃
早晨起床后,可以饮用一杯淡盐水(约200毫升温开水加少量食盐),补充夜间流失的电解质,促进肠道蠕动。
晚上睡前,可以饮用一杯温蜜水(300毫升温水加10毫升蜂蜜)。
蜂蜜水含天然果糖与活性酶,能够安神助眠,润肠通便。
坚持这一习惯,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和便秘。
2.吃二宝,滋养身体
野苋菜:野苋菜富含维生素C、铁、钙及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贫血并促进消化。
日常生活中,可清炒、煮汤或焯水凉拌,注意烹饪时间不宜过长,以保留更多营养成分。
石榴:石榴富含维生素C、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和钾元素,具有生津止渴、保护心血管和抗氧化的功效。
建议直接食用果粒或榨汁饮用,每日适量即可,避免过量引起胃部不适。
二、宜动静结合,补修阳气
1.早晨散步,活络筋骨
早晨散步30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活动关节,提升身体活力。
注意步伐宜缓不宜急,并配合深长呼吸。
2.傍晚慢跑,温养体魄
傍晚慢跑约20分钟,可适度提升体温,增强心肺功能,改善秋季易出现的寒凉和疲劳感。
注意运动前应进行热身,避免受凉,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添加衣物。
3.午后远眺,舒缓心神
午后可以闭目或远眺5分钟,放松眼部肌肉,缓解视觉疲劳。
可结合深呼吸,每次吸气持续4-5秒。
呼气有度,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减轻秋乏。
三、宜自然疗法,清理内火
中医强调:“秋内火易生,宜宣宜清。”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内火上升。
此时可尝试热水蒸汽呼吸法:
准备一杯温热开水(建议水温不超过60℃),低头靠近杯口,以口鼻缓缓吸入蒸汽,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此法有助于湿润呼吸道,缓解燥热不适。
同时可配合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罗汉果茶,增强润肺清火效果。
注意吸入时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烫伤。
三秘诀
一、晒背采阳,补充阳气
秋分过后,阳光温和。
上午9-10点紫外线强度较低,阳光温和,适宜晒背。
具体方法为:背对阳光,采取坐位或俯卧位,使背部充分暴露,晒20分钟左右。
此法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质吸收,同时改善血液循环,适合体寒、易疲劳的人群。
晒背时,应注意避免空腹,不宜暴晒,体质较弱者可在靠窗位置接受间接光照。
二、护鼻降燥,通窍防感
俗话说:“秋燥鼻先知,护鼻即护肺。”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首要屏障,干燥则易引发过敏、感冒。
秋分时节,每日早晚用温水(建议水温控制在35-37℃)清洗鼻腔,可有效清除灰尘、花粉等过敏原。
建议搭配生理盐水洗鼻,效果更佳。
体质虚弱者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次数,尤其在季节交替时更应坚持。
三、按摩穴位,缓解秋燥
1.列缺穴
按摩位置:位于手腕桡侧,腕横纹上约1.5寸,桡骨茎突上方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每次3–5分钟,每日可重复2–3次。
按摩功效:列缺穴属于肺经,按摩该穴有助于润肺止咳,缓解咽喉干燥和干咳无痰的症状。
2.鱼际穴
按摩位置:在手掌侧面,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尖按压或揉动,持续3–5分钟,每日多次按摩效果更佳。
按摩功效:鱼际穴为肺经荥穴,常按可清肺热、利咽喉,改善口干舌燥的现象。
3.阳池穴
按摩位置:在手背腕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压并轻微揉动,每次3分钟,每日坚持2次。
按摩功效:阳池穴属三焦经原穴,按摩可通调水道、生津润燥,有助于缓解皮肤干燥和身体缺水引起的不适。
▽
《内经》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秋分,是平衡之节,也是修养之机。
天地万物,皆循四时之序,养生自然也要顺应自然。
秋分养生,贵在坚持,重在适宜。
今日多一分付出,明日便多一分安康,收获满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