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上游,俯瞰奔流;既见本心,亦见大势。——题记
贵州西北,云雾缭绕的乌蒙山与分隔川黔的娄山在此交接,滚滚乌江与滔滔赤水遥相呼应。山环水抱之间,正是金沙酒业的诞生地——毕节市金沙县。
时值金秋,这片土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穗粒饱满的红缨子高粱垂首而立,微风拂过,赤浪涌动,红遍赤水河上游,也红遍了酱酒行业。
9月19日,以“回上游见金沙”为主题的第五届“金沙红了”红高粱节暨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科学价值论坛圆满收官。历经5届迭代,这一IP已从单一的祭粮仪式,演进为集产区价值研讨、丰收庆典、酒旅融合实践、封藏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盛会。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如今的“金沙红了”,又为行业展现出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国有余物成市,民有余粮则酿。一瓶好酒的酿造过程,既依赖于自然风土的孕育和酿造技艺的传承,在源头上,也与一粒粒高品质的高粱息息相关。
金沙县是世界酱酒产业基地三大核心产区之一,所种植的有机红缨子糯高粱品质上乘、产量丰富、颗粒坚实饱满,支链淀粉含量超过90%,单宁成分适中,不仅是贵州本地优质高粱的典型代表,更是金沙酒业的品质根基。
一直以来,金沙酒业坚持从原粮入手深化品质表达。从选地、选种、播种、到收割、入仓,在全流程标准化体系下,确保每一粒高粱都符合酱酒酿造的优级标准。
而为表达对红缨子糯高粱的敬畏与珍视,自2021年起,金沙酒业便通过举办“金沙红了”红高粱节,敬拜粮谷、封存佳酿,以此致敬自然馈赠、坚守品质本源。
另外,在金沙酒业的带动下,自2006年起,金沙县就成为酒企的有机高粱基地,并通过建设“酒企+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底价回收的方式,发展订单式高粱种植,从源头保证原粮品质。
正如本届高粱节活动上,华润啤酒副总裁、金沙酒业董事长范世凯所说:“红缨子糯高粱是金沙酒业品质的源头,是金沙酒业坚守初心、酿造好酒的底气。”
金沙红了,是丰收之红,是品质之红。依托赤水河上游的生态优势和金沙县特有的红缨子糯高粱资源,金沙酒业通过全链路品控体系和订单式高粱种植,系统性地将原粮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特别是作为业内为数不多建设自有高粱基地的白酒企业之一,金沙酒业对核心原料的强掌控已超越一般供应链管理,不仅奠定了酒体醇柔风格的稳定性和高端口碑,更支撑了产品长期定价能力与可持续盈利能力!
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的“深水区”。在政策、渠道与消费环境的多重变革下,行业发展模式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变。这场调整本质上是行业价值的筛选过程,其中产区价值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金沙酒业以本届“金沙红了”红高粱节为切入点,主动将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的独特地理禀赋,转化为一套“可量化、可追溯、可验证”的科学品质体系。
在以“上游金沙 天生醇柔”为主题的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科学价值论坛上,金沙酒业首次系统性揭示赤水河上游金沙县的生态稀缺性与差异性,并发布《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科学考察报告》。报告指出三大科学发现:
一是金沙县产区的土壤、微生物、水系与气候构成了天然的酿酒基因库,为高品质酱香酒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科学依据;
二是赤水河上游的生态纯净性直接决定了酒体的醇柔度与稳定性,保障了“源头好水、源头好酒”;
三是金沙县产区在守护生态与发展产业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示范。
正是基于对产区生态价值的科学认知,近年来,金沙酒业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研与技术的投入力度,致力于以技术创新驱动品质升级,建立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还牵头起草了《醇柔酱香型白酒》团体标准,为产区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规范。
金沙红了,是上游之红,是产区之红。通过科学量化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的生态禀赋,并建立标准化定义体系,金沙酒业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地理概念向现代品质承诺的战略升级!
这一转型不仅为金沙上游战略提供了科学背书和理论支撑,更精准契合了当代消费者对产品可追溯、可验证的品质需求,同时也为白酒行业在深度调整期内探索产区价值挖掘,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实践样本。
我很早之前曾说过,产区,不是某一家酒企的成长,应该是整个产业集群的崛起;产区,也不是某一家酒企的成功,应该是带动当地配套经济的整体发展。作为赤水河上游金沙县产区的领头企业,金沙酒业与金沙县产区,早已形成了“共生共荣命运共同体”。
正因如此,金沙酒业将“金沙红了”红高粱节从企业层面的“家事”,升级为承载酒旅融合、乡村振兴与地方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盛会推出的全新回厂游项目,其核心模式就是以“八杯酒”探索品质密码为线索,带领参与者从高粱种植基地到生产车间,从酱酒文化博物馆到酒库等不同场景,通过品鉴不同轮次基酒与年份老酒的风味演变,让“上游品质”成为可感知、可品味的沉浸式体验。
这一创新不仅打破了酒业与旅游的传统界限,更通过文化、体验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全新旅行体验的同时,也显著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以酒兴产、以产促旅”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通过构建“白酒+农业+文化+旅游”的多元化产业生态,金沙酒业还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与地方经济增长。据官媒数据,2024年,金沙县规上包材企业达到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0.41亿元,从事白酒包装包材产业务工人员近2000人。而截至目前,金沙县已引进30多家酒类包材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形成瓶、箱、盒、盖酒类包材全产业链条。
金沙红了,是品牌之红,是责任之红。自华润酒业入主以来,金沙酒业始终将自身发展战略与金沙县产区的整体振兴紧密绑定,实现了企业成长与地方发展的协同共振。
这一过程中,产区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标签,而是逐渐演变为融合品质、文化与生态的集合体;酒旅融合也不再局限于附加的体验服务,转而成为消费者深度理解产区内涵、建立品牌价值认同的重要路径。这不仅为企业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中打造了独特的增长极,更进一步助推金沙县产区成为贵州酱酒乃至中国白酒的金色名片!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透过五载“金沙红了”,我们看到金沙酒业以“粱”立本,夯实品质根基;以“净”明道,科学定义产区;以“担”兴业,共创产区繁荣。可以肯定的是,“金沙红了”这抹红,始于上游,但远不止于上游!
上一篇:创安食堂今日份香🥢谁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