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微风轻拂过汕头的骑楼老街,街巷间弥漫着一种独特的香气——潮式月饼的酥香与潮汕工夫茶的醇厚交织在一起,预示着中秋的临近。在潮汕人的心中,中秋不仅仅是赏月,更是一场关于团圆的仪式:一饼、一壶、围坐在一起的家人,共同分享这份浓厚的乡情。手拉朱泥壶中泡着的凤凰单丛茶,八仙桌上摆放的潮式月饼,既是家的味道,也触及着千年潮汕文化的温度。
潮式月饼,又称为朥饼,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4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品尝后称其为“茶食泰斗”,使得潮式月饼的名声大噪。近年来,潮式月饼的新口味层出不穷,而在这个中秋节前夕,粤东技师学院潮菜烹饪学院推出了一款新型的“四老”月饼。这款月饼以传统的凉果为馅,背后藏着一段关于潮汕先辈“过番”的故事。
潮汕的先辈们在“过番”时,常常在行囊中装上几块朥饼。许实霖院长表示,朥饼不仅耐储存,热量高,适合长途跋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乡愁的味道。无论身在何处,咬上一口朥饼,仿佛能听到家乡潮剧的旋律,闻到工夫茶的香气。
为了创新,今年的潮式月饼不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回归。许实霖院长提到,在一次文献阅读中,他注意到潮汕地区的先民在出海谋生时,常常携带老陈皮、老药桔、老黄皮豉、老香黄等传统凉果,这些被称为潮汕“四老”的食材,既是旅途的“护身宝”,也是潮汕味道的象征。于是,他们决定将这四种传统食材与潮式月饼结合,讲述潮汕的红头船文化。
经过多次的研发与试验,粤东技师学院与汕头老字号老潮兴粿品的合作,终于成功推出了“四老”月饼。这款月饼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朥饼工艺,还融入了“四老”的元素,使得月饼的味道更加丰富,文化内涵也更为深厚。
每年中秋节临近,潮式月饼总是会引发一场“口味大战”。从传统的双拼、豆沙芋泥,到金沙奶黄、梅菜扣肉,各种口味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在这种“内卷”的背景下,如何让“四老”月饼脱颖而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团队的反复调试,他们决定将重点放在“还原最地道的乡愁味道”上。
为了寻求最佳的口味,校企双方对食材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尤其是对于老佛手等关键原料的选择。在调试过程中,他们发现高年份的原料味道过于浓烈,难以被年轻消费者接受。于是,他们选择了中年份的材料,既保留了一定的药用价值,又避免了过重的味道,使得月饼散发出清新的果香,迎合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粤东技师学院不仅限于“四老月饼”的研发,他们还将潮汕工夫茶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月饼制作中,致力于传播和创新潮式月饼的文化。在许实霖看来,研发新产品的意义远不止于美食的创新,而是让潮汕的历史与文化以一种“可食用的历史书”的形式传承下去。
每一块“四老”月饼,都蕴含着先辈的“过番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它们不仅是节日的美味,更是文化的使者,承载着潮汕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通过校企合作,汕头的潮式月饼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肩负着走向世界的使命。
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潮式月饼成为了潮汕人团聚的象征。每到中秋夜,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八仙桌,供上朥饼,象征着团圆与分享。通过这些传统习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美食的魅力,更能体会到潮汕人重情义、讲团结的民俗文化。
随着粤菜“出海”战略的推进,汕头的“四老”月饼正在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名片。许实霖院长希望,通过这些美食的创新与传承,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潮汕文化,爱上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故事。潮式月饼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文化的纽带,将海内外的潮汕人紧紧相连。
如今,随着潮菜技艺出海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相信,这股“潮味”终将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广东文化输出的鲜活注脚,为汕头的“侨文章”书写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