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朋友们,这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可是吃梭子蟹的黄金季节啊!这时候的梭子蟹,正是一年中最肥美的时候,蟹肉饱满,蟹黄扎实,简单一煮,那鲜甜味儿能飘满整个屋子。梭子蟹不仅味道鲜,营养也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真是解馋又健康的好东西。
不过啊,好多朋友跟我说,买梭子蟹就像“开盲盒”,有时候看着个头挺大,回家一煮,却是“空空如也”,真是又浪费钱又扫兴。为啥呢?就是因为咱们买蟹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光挑大的!其实啊,会吃蟹的老饕们都明白,挑梭子蟹,绝对不能光看个头大小。
有着三十多年出海经验的老渔民王大叔,他教了我5招挑蟹的“独门秘籍”,简单又实用。今天我就全部分享给大家,保准您以后挑的梭子蟹,个个“顶盖肥”!
第一招:捏蟹腿,看饱满度。
拿起一只梭子蟹,用手指轻轻捏一下它从下往上数第一只腿的最根部(就是最粗的那节)。如果感觉硬邦邦的,像充满了气,说明里面的肉很饱满。如果软塌塌的、空空的,那这只蟹肯定“缺斤短两”,再大也不能要。这就好比挑西瓜,要拍一拍听声响,挑螃蟹也得捏一捏试手感。
第二招:看蟹壳两端,找“橘红”。
把螃蟹翻过来,看看蟹腹(就是那个三角形盖子)的两端角角上。如果能隐隐透出橘红色或者深黄色,这可是个好信号!说明里面的蟹黄非常充盈,都已经“顶”到壳边了,这样的蟹想不肥都难!
第三招:观蟹壳颜色,辨“沧桑”。
仔细看蟹背的颜色和纹理。通常来说,蟹壳颜色比较深、偏青灰色,而且花纹清晰、有沧桑感的,说明这只蟹在海里生长的时间长,比较“老练”,肉质自然更厚实。而壳色浅、发黄的,可能是刚换完壳不久的“水蟹”,肉还没长实在。
第四招:掂分量,感实沉。
大小差不多的两只蟹,一定要上手掂量一下重量。感觉沉甸甸、压手的那只,绝对比轻飘飘的那只要肥美。这个道理最简单,分量足说明里面货真价实,都是肉和黄。
第五招:瞧腹部,辨雌雄(看时节)。
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指的是农历九月吃圆脐的母蟹(黄多),十月吃尖脐的公蟹(膏肥)。梭子蟹也一样,腹部盖子比较圆宽的是母蟹,黄多;比较尖长的是公蟹,膏肥肉厚。现在这个季节,可以根据您是想吃黄还是吃肉来选择。不过王大叔说,无论公母,用上面四招都能挑到肥的。
费了好大劲,终于挑好了几只“顶盖肥”的梭子蟹,回家怎么吃才最原汁原味呢?清蒸固然好,但今天教大家一个我们海边人更地道的吃法——烀梭子蟹。这个“烀”字,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就是利用螃蟹自身的水分,把它“焖”熟,不放一滴水,这样蟹的鲜味一点都不会流失,味道更浓缩、更香甜!
家常烀梭子蟹,不放一滴水,鲜到掉眉毛!
材料:梭子蟹若干口、姜几片、葱一小把、少许料酒(可选)
1. 用个小刷子(比如旧牙刷),把梭子蟹的壳、腿、腹部都仔细刷干净,特别是关节缝隙里的泥沙。洗干净后,不用解开绳子,如果解开了,最好重新绑一下,防止它们“张牙舞爪”。
2. 最好用厚底的铁锅或者铸铁锅,受热均匀,不容易糊底。把姜片和葱段均匀地铺在锅底。这一步很重要,姜葱既能去腥增香,又能充当“隔垫”,防止蟹壳直接接触锅底。
3. 将刷好的梭子蟹,肚皮朝上,整齐地码放进锅里。为什么要肚皮朝上?就是为了防止在加热过程中,宝贵的蟹黄从蟹腹的缝隙里流出来,那可就太可惜了!
4. 盖上锅盖,开中大火。听到锅里开始有“滋滋”的声音,说明温度上来了,螃蟹自身的水分开始析出。然后转中小火,烀10-15分钟(具体时间看螃蟹大小)。
5. 期间你会闻到越来越浓郁的蟹香味。时间快到的时候,可以透过玻璃锅盖观察,看到蟹壳已经完全变红。或者小心地打开锅盖(注意别被蒸汽烫到),用锅铲轻轻按压一下蟹肚,感觉硬实就是熟了。
关火后,不用焖,直接出锅装盘。看看这蟹,颜色红亮,香气扑鼻!趁热掰开,满眼都是金黄的蟹黄,洁白的蟹肉紧实得能剥出完整的丝状。蘸点姜醋汁,或者直接吃,那股极致的鲜甜,保准让你吃完连手指头都想嘬干净!
朋友们,下次去买梭子蟹,可别再光挑个儿大的了,记住老渔民的这5招,回家再用这“烀”的方法一试,保准你家餐桌上的梭子蟹,从此告别“空壳”,个个都是让人羡慕的“顶盖肥”!赶紧收藏起来,趁着蟹肥时节,给家人露一手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