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桂香漫溢的日子里,不少人会悄悄发现:晨起时口干舌燥像含了沙,洗脸后皮肤紧绷得发紧,午后咽喉发痒总忍不住咳嗽,甚至大便干结、眼睛干涩也成了家常便饭 —— 这便是中医常说的 “秋燥” 在作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有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天地间阳气收敛、燥气当令,若不顺应时节调养,燥邪便会耗伤津液,埋下健康隐患。
市面上的奶茶、碳酸饮料虽能解一时之渴,却多含添加剂、糖分,长期饮用不仅无法润燥,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而顺应秋季 “养收” 之道的饮食,才是对抗秋燥的关键。传统中医认为,秋季饮食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一碗家常小吊梨汤恰好将这些原则融入其中,既能滋润身心,又能兼顾美味,堪称秋季养生的 “黄金饮品”。
一、读懂秋季饮食的 “三大原则”,顺应时节才养生
秋季养生的核心,在于 “润燥养肺”,这背后藏着千年中医的智慧沉淀,具体可拆解为三大饮食原则:
1. 少辛增酸:敛肺生津,对抗燥邪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 “秋食宜少辛增酸”,这并非凭空而来的讲究。从中医性味理论来看,辛味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花椒)多性温热,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秋季本就燥气偏盛,辛味会进一步耗散肺津,导致燥邪更易侵袭,加重口干、皮肤干、大便干等问题;而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葡萄)味酸能 “收敛”,既能收束涣散的肺气,又能刺激唾液、胃液分泌,若与甘味食物搭配,更能实现 “酸甘化阴” 的效果 —— 就像酸甜的水果能快速缓解口渴,正是酸味与甘味共同作用,为身体补充津液的过程。
2. 多食白色:以色养脏,滋养肺腑
中医 “五色入五脏” 理论中,白色对应肺脏,《本草纲目》也记载 “白色食物能润肺燥、补肺气”。秋季是肺脏当令的季节,肺主皮毛、司呼吸,若肺气虚弱,不仅易受燥邪侵袭,还可能出现皮肤粗糙、咳嗽气短等问题。此时多吃白色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莲子、白萝卜),能通过食物的 “性味归经” 特性,直接滋养肺腑,就像给肺脏 “浇了一场及时雨”,既能增强肺的润燥能力,又能让皮肤保持水润,难怪民间有 “秋吃白,润到百” 的说法。
3. 宜食温润:滋阴润燥,缓秋燥之苦
秋季的 “燥”,本质是 “津液亏虚”,因此饮食需侧重 “温润滋养”—— 这里的 “润”,并非指油腻滋补,而是选择富含黏液质、多糖类成分的食材,这类食材能像 “天然保湿剂” 一样,为身体锁住津液。正如《饮膳正要》中所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除了文中提到的燕窝、阿胶、石斛、麦冬,日常易得的银耳、玉竹、沙参、梨等,也都是 “润秋” 的好选择,它们性质平和,既能滋阴润燥,又不会给脾胃造成负担,适合全家老小食用。
二、小吊梨汤:一碗集齐秋季养生精华,做法简单又百搭
看似普通的小吊梨汤,实则是秋季养生的 “集大成者”—— 每一种食材都精准贴合秋季饮食原则,搭配起来既能润燥生津,又能养肺健脾,且做法简单,在家就能轻松复刻。
1. 食材解析:每一味都藏着养生巧思
小吊梨汤的经典配方(1 人份)为:雪梨半个、干银耳半朵、乌梅 3 颗、枸杞 30 粒、大枣 3 颗。看似简单的五种食材,实则各有 “分工”:
味甘、微酸,性凉,归肺、胃经,《本草纲目》称其 “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既能补充津液缓解口干,又能清热化痰,对付秋季干咳最是对症;
味甘,性平,归肺、胃、肾经,有 “平民燕窝” 之称,其含有的天然植物胶质,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炖后黏糯的口感正是 “润” 的体现;
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是 “少辛增酸” 的关键食材,既能收敛肺气,又能通过酸味刺激津液分泌,与雪梨、大枣的甘味搭配,恰好实现 “酸甘化阴”;
味甘,性平,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秋季干燥易伤肝肾之阴,加一把枸杞既能润燥,又能缓解眼睛干涩;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其甘味能中和乌梅的酸,让汤品口感更温润,同时还能健脾,避免凉性的雪梨伤脾胃。
2. 详细做法:掌握 3 个细节,汤更润、味更鲜
想要炖出胶糯香甜的小吊梨汤,只需注意 3 个细节,新手也能一次成功:
银耳提前用冷水泡发 1-2 小时(泡发后去掉黄色根部,撕成小朵,更容易出胶);雪梨洗净后去皮去核,切成滚刀块(带皮炖虽营养更全,但去皮后汤更清爽,可根据喜好选择);大枣去核(避免上火),乌梅、枸杞用清水快速冲洗干净。
将雪梨、银耳、乌梅、大枣放入砂锅或养生壶中,加足量清水(没过食材 2-3 厘米,中途尽量不加水,若需加水需加开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 1 小时,最后 10 分钟加入枸杞(避免久炖流失营养)。
喜欢更酸的可多加 1-2 颗乌梅,喜欢甜味的可少量加一点冰糖(建议少加,食材本身已有大枣、雪梨的甜味),炖至银耳出胶、雪梨软烂即可关火,放温后饮用口感最佳。
3. 辨证调整:根据体质 “量身定制”,全家都适配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可在基础配方上稍作调整,让小吊梨汤更贴合自身需求:
若平时容易乏力、气短、说话没力气,可加黄芪 15 克(提前用清水泡 10 分钟,与其他食材同炖),黄芪能补气升阳,搭配雪梨、银耳,既能润燥又不耗气;
若秋季咳嗽伴有白痰、喉咙发黏,可加陈皮 6 克(泡软后刮去白瓤,避免苦涩)、茯苓 15 克,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祛湿,能减少痰湿困扰;
若口干舌燥、手心脚心发热、夜间盗汗,可加麦冬 10 克、玉竹 10 克,这两味食材都是滋阴润燥的佳品,能进一步增强生津效果;
可去掉大枣,减少雪梨用量,不加冰糖,靠乌梅的酸和银耳的糯提升口感,避免血糖波动。
三、秋季养生:藏在烟火气里的顺应之道
其实,养生从不是复杂的理论,而是融入三餐四季的细微之处。秋季干燥,与其依赖市面上的加工饮品,不如亲手炖一碗小吊梨汤 —— 看着银耳在砂锅中慢慢熬出胶质,雪梨的清香混着乌梅的酸甜弥漫开来,一碗下肚,从喉咙到胃里都透着温润,这便是最朴素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强调 “顺四时而适寒暑”,秋季的核心是 “收” 与 “润”:收的是涣散的神气,润的是亏虚的津液。一碗小吊梨汤,不仅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更藏着对时节的敬畏、对身体的呵护。这个秋天,不妨邀家人一起动手,在慢炖的时光里,感受食物与季节的呼应,让健康与美味,都融进这碗暖暖的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