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月饼起源于清末民初,是浙江平阳苍南地区的传统名小吃,也是当地的一张美食金名片。
01
追溯起源
据《桥墩志》记载:清末民初,桥墩有两百多家商行、商店,通过水陆两路,将本地茶叶、烟草、瓷碗等运到福州、闽东各县及苏州、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并将南边的笋干、香菇、莲子、龙眼干、荔枝干与北边的丝绸等物资带回在本地进行交流。可见当时闽浙之间的交流频繁且紧密。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当时温州一个15岁的少年在福建拜师学艺,学做月饼的糕点。凭借聪明好学和勤劳,很快就掌握了月饼的制作精髓,后来于1919年在福建创办了丁源兴糕饼店,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又过了数年,店铺发展越来越好,创始人回到了温州桥墩重开店铺,将在福州学到的月饼制作技艺带回了温州。
02
传承发展
原来福州礼饼内馅比较简单,主要是面粉、猪油、肥肉、花生仁、黑芝麻、冬瓜条、梅舌(白萝卜腌渍)、白砂糖、盐、葱花等。后来月饼传到温州后,随着市场繁荣和需求的变化,当地的糕饼店也开始互相竞争,纷纷开始改良月饼的制作。有的开始尝试在里面加入南货店经营的桂圆肉、蜜饯干果等原料制作,没想到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于是这种制作方式又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如今桥墩月饼的雏形。后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桥墩月饼成为当地特色美食,也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03
制作工艺
如今桥墩门月饼依旧延续传统制作工艺,制作的主要环节有制作馅料、和面擀皮、包馅盖麻和烘烤包装等。成品桥墩月饼外皮酥脆,内馅顺滑,外层的脆皮和丰厚的芝麻吸收了从内馅溢出的油脂,肥而不腻,芝香扑鼻。
其制作精髓可以被概括为四大特色:第一是馅料丰富、五色齐全。桥墩门月饼内有猪脊膘肉、炒花生仁、杏仁、瓜子仁、白砂糖、冬瓜条、芝麻、蜜枣、桂圆肉、鸭蛋仁、桂花、腰果、葡萄干、葱等等二十多种馅料,其中猪脊膘肉占馅料比例约25%,颜色各异,味道口感丰富,色、香、味俱全。
第二是油皮粉面,表皮香脆。外皮是用开水把糖拌匀,加入猪油和面粉揉团,放边上醒发。由于猪油作用,和面擀皮后月饼的外皮层层酥脆。第三是“芝麻大圆脸”包馅,定型成大饼,包馅要做到皮薄馅多,手工压制成型的月饼还要撒上芝麻。第四是生料烘烤。与许多月饼的原材料是提前做熟不同,桥墩月饼的馅料在烤制前都是生的,为了保证所有的原料都熟,因此特别讲究烘烤技艺。每一个月饼都要经过约260℃高温烘烤,最佳时长约20分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下一篇:烧饼膨松剂的使用步骤-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