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临近,庆阳市西峰区安定路街道联合村的农家厨房里,面团香气与蒸汽交织。西峰面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彩玲正将刚出锅的“花馍月饼”码放整齐。花鸟鲜活、仙桃灵动、牡丹逼真,各式图案纤毫毕现,她以面塑技艺创新打造的这款月饼,既守得住传统韵味,又藏得住现代巧思。
“烤月饼高糖高油易腻,我想做咱庆阳人自己的健康月饼。”孙彩玲道出创新初衷。她在传承面塑技艺的基础上,选用芝麻、核桃、花生、桂花做馅料,兼顾低糖低脂与吉祥寓意,既契合当下人们的饮食需求,又承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让老手艺既能守住根脉,又能走进更多人生活。
“花馍月饼”的制作工艺远比传统月饼复杂。孙彩玲先将发酵8小时的面团反复揉搓排气、醒面30分钟;再把面团擀成大小递减的薄饼,每层撒上椒叶、姜黄面、桂花后叠放,细致捏出花边;随后用梳子、剪刀等工具,将加了果蔬汁的彩色面团雕琢成莲花、鲤鱼、龙凤等吉祥造型作装饰;最后上锅蒸制30分钟,一个个颜值与口感兼具的“花馍月饼”便新鲜出炉。
深耕面塑多年,孙彩玲始终扎根庆阳本土文化,将生活灵感与民俗元素融入创作。“这款叫‘年年有余’,预示日子丰足。”她笑着说,做“花馍月饼”不只为了好吃,更要给节日添份吉祥,成为中秋节连接传统与现代、承载乡愁与祝福的独特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