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7日,2025年第五届景迈山论坛主论坛圆满落幕。在为期2天的论坛中,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茶行业代表们以“茶藏古今・道通天下”为主题,围绕景迈山古茶林遗产保护、古茶树资源研究、茶文化国际传播、产业创新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交流。作为茶文化领域的顶级盛会,在观点交融中激发智慧的火花是景迈山论坛的魅力所在。今年论坛期间,各路与会嘉宾都留下了哪些独到见解与前沿观点?
陈保亚:
不仅要喝茶更要深悟茶的历史脉络
陈保亚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茶马古道研究权威学者、“茶马古道六君子”之一
这次以“茶藏古今,道通天下”为主题的景迈山论坛,有很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友人做了分享,有收获,也让自己有了一些对1990年我们一行六人初探茶马古道并为之命名的回顾。比如当时我们带的物资中有酥油和茶,当翻越高海拔地区时,同行的“六君子”中的王晓松,他是藏族人,就给我们打酥油茶喝,喝完后身体舒服了很多。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茶在人处于低氧环境下时,应该是有一定的辅助效用。后来我一直持续关注茶与茶马古道的关系,比如2012年时,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考察,考察队到了思茅、易武等地,当我们到景迈山时,我就被这里震撼,家家户户旁都有古树、古茶树,当地老百姓还保留着原始的做茶方式,我觉得这里就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茶源,对景迈山也产生了研究的兴趣,进行了一些语言学的研究。茶马古道作为一个符号,是我们要重视的,我们不仅要喝茶,更要在喝茶中认识它的历史,这可能也是普洱茶在未来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这次景迈山论坛中的许多内容都有很多值得推崇的地方。
宋时磊:
聚焦年轻一代,铺就茶文化未来之路
宋时磊 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这是我首次到访景迈山,收获颇丰,若用两个字概括,便是“自然”。其一,是自然的环境。景迈山生态优美,是全国少有的纯自然之地,这种体验独一无二。其二,是茶树生产加工遵循自然法则。这里茶叶种植采用“林茶共生”模式,不过度修剪茶树与周边树木,而是顺应它们的自然生长。其三,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自然景象。不同民族在此自然、融洽地生活,共同绘就了和谐的画卷。
本届论坛主题“茶藏古今,道通天下”提炼精妙,且是一首藏头诗,暗藏“茶道”二字。“茶道”既指茶的贸易网络,也指茶蕴含的道理。茶是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山东诸国大墓、西汉汉阳陵等遗址中发现的茶遗迹,既见证了古代茶产业的繁荣,又与当下紧密相连。对于这个主题,我还有新的理解:它共同指向年轻一代。无论是连接古今还是联通天下,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影响年轻一代,让茶文化得以传承。
何青元:
以科研视角,夯实景迈山发展保护之基
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
通过多届景迈山论坛的举办,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景迈山,有效擦亮景迈山品牌。在这里我想从茶叶科研的视角更多谈谈景迈山的发展与保护。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世界级遗产,我们应该从科学角度全面保护和发展,深入挖掘古茶林的生态系统、茶树种植模式、农耕文化等内涵,并解决当前大众对古茶林认知不全面的问题,如景迈山古茶树的品种、类型等。此外,应注意提炼景迈山茶的独特性、唯一性与差异性,传承并创新其特色,并深入挖掘景迈茶的多元价值,为景迈山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希望《普洱》杂志社持续助力景迈山发展,整合各方专家力量,进一步丰富景迈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内涵,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吕才有:
从三个维度,品“茶道”融合之妙
吕才有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组长,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原院长
这次景迈山论坛,首先我觉得它有三个“维度”,第一是高度,把景迈山的世界性给展现了出来。第二是宽度,我们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景迈山的海拔并不算高,但是在世界的影响力范围越来越大,这次论坛的嘉宾不仅有全国各地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影响力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第三是深度,因为我们这次论坛中,从茶学的学科到自然科学的学科和社会人文的学科,这些学科的交融与跨界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话题服务,非常有深度。并且这次还有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就在景迈山上举办景迈山论坛,“开门见山,睁眼见茶”,有现实感、现场感,这种沉浸式的感觉非常好。这次的论坛主题“茶藏古今,道通天下”也有一定的高度,并且跟我们茶的精神是很融合的。
闵锐:
澜沧江在茶文明的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闵锐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澜沧江在茶文明的传播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地理上看,澜沧江的流向决定了它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地区的天然通道。无论是向上游追溯还是向下游延伸,澜沧江都成为了茶文明传播的重要路径。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许多古老的茶树遗存和制茶工具,这些都表明,茶文明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澜沧江不仅是国内茶文明传播的通道,更是国际茶文明交流的桥梁。茶从中国出发,沿着澜沧江一路向南,最终传到了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区。有趣的是,茶文明的传播并非单向的,澜沧江作为茶文明的传播通道,不仅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茶叶贸易的繁荣,使得澜沧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经济带,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沈晓进:
守护世界遗产,共绘茶林共生新画卷
沈晓进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昆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祝贺第五届景迈山论坛圆满成功。展望未来,我希望论坛能持续为普洱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围绕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另外,我也想特别强调景迈山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世界的,更关键的是其中古茶林与民族、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保护好源头的生态环境,景迈山的茶才能更好。希望论坛未来能继续引导大家深入探讨如何科学维护古茶林生态,让这样的交流平台一届届办下去。
姜松:
夏威夷与景迈山 太平洋两岸的文化共鸣
姜松 美国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
此次来到景迈山,我深切感受到夏威夷与云南景迈山虽然远隔重洋,却共有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夏威夷的土著民族有着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体系。同样,景迈山孕育了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世代与茶林共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这种基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是两地产生共鸣的基础。景迈山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具备了世界性的高度。这种世界性不仅体现在遗产身份上,更在于它们都以独特的文化景观引发了全球游客的共鸣,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李法营:
以科研为沃土,筑牢共生之基
李法营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景迈山作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遗产,其“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理念具有重要价值。西南林业大学团队长期关注澜沧江流域茶文明,对于如何践行这一理念,我认为:高校应继续为景迈山的科学管护提供支持。其次,加强针对茶农的技术培训。第三,希望当地政府创造更多交流平台,像本次论坛一样汇聚国内外专家智慧,共同推进遗产保护。总之,景迈山是珍贵的遗产地,需要各方努力,真正实现人、茶、林和谐共生,让这一瑰宝永续传承。
王淼:
走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
王淼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吾茶善品负责人
此次在景迈山参与第五届景迈山论坛,最受触动的成果,便是我们依托普洱杂志的平台,汇聚起澜沧江流域内的各方力量,共同成立了澜沧江产业联合体。在我看来,这个联合体绝非简单的“资源拼凑”,更像一条能凝聚合力的纽带。澜沧江流域本身藏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连片的生态茶园,又有傣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特色茶俗,把这些资源通过联合体整合起来,就能打造出完整产业链。对我而言,这不仅是论坛期间的一项务实成果,更是为流域产业找的一条长远路。
申健:
以文化为魂守护古茶林,谋长远发展之道
申健 古韵流香品牌创始人
深耕古树茶领域10余载,我始终把“古茶林保护”与“茶文化传承”当作品牌发展的双核心。古茶山、古茶林不是单纯的产业资源,更是承载着千年茶文明的生态瑰宝与文化根脉,守护好它们,本质上是守护人、茶、林共生的平衡,这份平衡若能永续延续,茶产业才有真正的未来。“把茶从‘饮品’上升到‘文化符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生产环节,让文化的温度传递到消费端。让古茶产业既走得稳,更走得远、走得健康,也为景迈山这样的世界茶文明发源地,留下更持久的生命力。
谷瑜茶仓创始人 谷舰艇:
又上景迈,再寻初心
在茶行业探索的征程中,景迈山论坛于我们而言,一直是极具价值与意义的思想盛宴。这次是我们第二次有幸参与景迈山论坛。这届景迈山论坛,对我们意义非凡,它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
2007年,我们怀揣热忱踏上景迈山,开启学茶、习茶、制茶之旅。18年转瞬即逝,它足以让婴孩成为怀揣梦想的青年,于我,这恰似一场从懵懂到成熟的“成人礼”。这18年,我们在景迈山留下了无数探索的足迹。我们与当地茶农结下深厚情谊,从他们身上学到对茶的执着,也见证了景迈山茶产业的发展变迁。此次景迈山论坛为我们追寻茶文化根源提供了契机。借杂志社举办论坛之机,我们重登景迈山,这不仅是对初心的追寻,更是一次心灵的回溯。
元丰堂主理人 廖燕:
于澜沧茶韵间,探生态、承文化
景迈山论坛至今已举办五届,虽我只参与过两届,但每一届我都密切关注,其中的话题总能给茶行业从业者带来深刻启发。这届景迈山论坛,我还带上了我的哥哥,我们是来自墨江的双胞胎,是哈尼族。作为在澜沧江畔成长起来,且热爱并从事茶行业的人,这次论坛于我而言,是一次认知的升华,让我从“读懂一片茶”,拓展到“看懂一条河”,最终上升到“理解一种文明”。其中最大的感触是,茶产业绝非一时的商业热潮,它蕴含着“人地和谐”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利用上;传承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先辈们的制茶技艺与文化记忆;更展现出“道通天下”的开放胸怀,让茶文化跨越地域,走向世界。
丽江秋月堂创始人 解方:
借论坛拓视野,传茶山文化
我自2010年起便扎根景迈山,15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蓬勃发展与深刻变迁,更有幸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景迈山的申遗历程。这一届以“茶藏古今·道通天下”为主题,并结合“澜沧江——世界茶文明的源头”这一深刻论题,将论坛的视野提升至世界茶文明的高度,助力景迈山从云南走向全国,乃至放眼全球。
在论坛期间,众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提升了我的认知层次。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我会将论坛中的精彩内容融入课堂,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深入了解景迈山对于澜沧江流域、茶马古道以及普洱茶文化的重要意义,让更多人感受到景迈山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培福茶馆主理人 叶韦:
景迈山论坛撬动茶与文化全球传播
此次是我第二次参与景迈山论坛。景迈山论坛是普洱市对景迈山进行宣传推广的重要平台。它绝非仅仅局限于茶本身,而是以茶为依托,延伸至旅游、康养、酒店等多个领域。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全世界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来到景迈山,从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滋养景迈山。同时,这也为景迈山的万亩茶园提供了走向世界舞台的契机。不仅如此,论坛还助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原本偏居一隅的普洱茶,跨越地域限制,传播到全球各地。云南所独有的健康、分享、喜乐、平安、松弛的生活方式,也借由这个平台,有了成为全世界生活样板的可能。
冰岛茶博馆馆主 党萍:
同行聚力,传播茶香
这次论坛的举办地景迈山对我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此外,论坛在媒体报道方面也具备强大的传播力,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冰岛茶博馆作为普洱杂志的普洱茶文化传播中心,一路走来,无论遭遇严峻挑战,还是面临经济转型期的重重困难,都始终与大家并肩同行。我们深感荣幸,也满怀信心,愿继续为普洱茶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对话虽已结束,但思想的火花仍在延续。当我们在景迈山喝下一杯古树茶时,品味的不仅是滋味,更是一个民族与自然对话千年的哲学。这片承载着文明密码的绿叶,正通过论坛的智慧碰撞,飘向更广阔的世界。
(资料来源:普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