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庆
去年中秋我没回家,母亲在电话里絮絮叨叨,说她做了我爱吃的五仁月饼,瓜子仁是托邻居从乡下收的,核桃仁挑的是最饱满的,连糖都少放了些,怕我嫌腻。末了又补一句:“等你回来,我再给你烙几张葱油饼,就着月饼吃,香。”我当时忙着赶项目,只匆匆应了声“知道了”,挂了电话才发现,掌心竟攥出了汗。
中秋节快到了,快递员送来了个鼓鼓的包裹,拆开一看,满是母亲的心意——最上面是那盒熟悉的五仁月饼,油纸裹了一层又一层,下面压着袋晒干的桂花,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母亲的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月饼要常温放,别放冰箱,凉了不好吃。桂花泡在茶里,像家里院子里的味儿。”
我拿起一块月饼,咬下第一口,熟悉的甜香瞬间漫满口腔。瓜子仁的脆、核桃仁的香,混着冰糖的清甜,和小时候母亲亲手做的味道分毫不差。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夜,一家人会搬张竹桌放在院里,母亲把月饼切成四块,父亲一块,我一块,弟弟一块,剩下的一块留给还在灶房洗碗的奶奶。月亮升得高了,洒下满院清辉,母亲会指着月亮说:“你看那月亮里的影子,是桂树,等桂花开了,咱们就打些桂花,腌在糖里,来年做月饼更香甜。”
那时总觉得,中秋的月亮是家里的最圆,月饼是家里的最甜。后来去外地读书、工作,吃过各种各样的月饼,流心的、冰皮的、莲蓉的,包装越来越精致,味道却总差了点什么。直到此刻咬下这口五仁月饼才明白,差的不是味道,是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热闹,是院里那棵老桂树落下的细碎花瓣。
给母亲打视频电话,她正在院里收衣服,身后的桂树开得正盛,金黄的花瓣落了一地。“月饼吃上了吗?”母亲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带着些微的沙哑,“我问了快递员,说早就到了,怕你没来得及吃,放坏了。”我举着手里的月饼对着屏幕晃了晃:“正吃着呢,香得很。”母亲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喜欢就好,等过年回来,我再给你做,再给你腌些桂花糖。”
挂了电话,我把剩下的月饼重新包好,放回盒子里。窗外的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圆得像块玉,清辉洒在桌上,也洒在那盒月饼上。忽然觉得,这块小小的月饼,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我所在的城市,一头连着千里之外的家乡;一头连着我如今的生活,一头连着小时候的记忆。它裹着的不只是五仁的香甜,还有母亲的牵挂,还有那缕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的乡音。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块月饼,它不一定是最昂贵的,却是最珍贵的。因为它承载着我们对家乡最深的思念,承载着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时光,无论我们走多远,只要尝到那熟悉的味道,就知道,家,永远在那里等我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