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物君
今年的8天国庆中秋假期,福建再次成为国内旅游热门目的地。大批游客涌入泉州、厦门、福州,在三坊七巷、红砖古厝中品尝地道的闽味——海蛎煎、锅边糊、姜母鸭、沙茶面......但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在这一系列福建饮食宇宙里,还藏着一种独特的美味,它成就了一碗面线糊的鲜香、一份沙茶面的甜美、一锅生烫的弹滑口感,更藏在福建人饮食的方方面面,它就是——猪小肠。
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相比大肠,小肠的存在感一直不高,福建是特例。小肠在福建人手中焕发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你看那卤味摊上形似“甜甜圈”的,是套肠;汤锅里飘着如“马卡龙”般的,叫蛋菇;而那碗翠绿似抹茶拿铁的客家擂茶,其中也少不了小肠的身影。
(图/社交媒体截图)
福建人把小肠吃成了一种地域符号。它既能是宴席上的硬菜,也能是街头小吃的灵魂配角,更是萦绕在福建孩子记忆中,那碗妈妈逼着你喝下、长大后却日日想念的汤。
福建小肠,七十二变!
要理解福建人对小肠的痴迷,首先要弄懂小肠是什么。猪小肠位于胃和大肠之间,相比肥厚油腻的大肠,小肠壁更薄、口感更脆嫩。同时因其食物残渣较少,异味也较轻,刚好和福建清淡的饮食风格相匹配。而最能体现这种闽地清淡风范的,便是一碗小肠汤。
(图/社交媒体截图)
被大人逼着喝一碗“清凉降火”的小肠汤,大概是福建人的集体童年回忆。这几天已是金秋,福建气候却还是闷热,于是,一碗小肠汤依然在福建人的饭桌上火热——过饥草小肠汤清香可口、苦菜小肠汤苦中回甘、四神汤药香浓郁。最神奇的莫过于绿豆这种通常用来做甜粥、甜品的食材,在福建人的手里与小肠同煮,化为“黑暗料理”火上热搜,但只有喝上一口,才知道它氤氲在舌尖上的一抹咸鲜。
(图/社交媒体截图)
除了花样配菜,汤中小肠藏着福建人吃小肠的核心理念——百变形态。为了增加口感和风味,福建人发明了各种处理手法,简单的切段省时省力;小肠打结后汁水被锁住,咬一口还能感受到在齿间迸发的汁水;同样为了锁住汁水,有人还将小肠编成麻花辫的形状在汤里煮。
但在福建小肠的形态里,要说最费功夫,也最特别的,还得是套肠,将小肠巧妙地层层相套,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面包圈”,切片后切面如同心圆,吃起来口感扎实,有层层递进的嚼劲和鲜香。吃法也有很多,能卤后独当一面作为下酒的硬菜,也能煮汤、炒菜,沁入到福建人的日常饮食中。
(图/社交媒体截图)
如果说套肠里藏着闽地饮食的匠心技艺,那么蛋菇则蕴藏了福建人的探索精神。这道流行于闽北地区的经典风味,需将调味的蛋液灌入小肠,封口后轻柔地煮熟定型。捞出切段,再入沸水,肠衣遇热瞬间紧缩,中段的蛋液受挤压鼓出,便形成了惟妙惟肖的‘蘑菇’形状。一口咬下,蛋的嫩滑与肠的脆弹在口中交织,正是福建人化平凡为神奇的烹饪智慧。
一地一肠:福建的小肠风味地图
在福建人的餐桌上,小肠从不缺席。清晨的面线糊,若没有那几段卤得恰到好处的脆嫩小肠,便失了魂;午夜的沙茶面,自选配料里的小肠永远是热门选项;还有莆田的泗粉、福州的锅边糊,没有小肠作伴,味道同样单薄了几分。山与海,是福建风味的主旋律,而一根可以七十二变的小肠,正是让福建山海风味升华的点睛之笔。
在遍地是小吃的闽南,小肠的出场方式极为灵活。它可以是你碗中面线糊、沙茶面的风味底色;也可以藏在小肠萝卜汤里,搭配咸饭构成闽南经典午餐。
小肠若是作为小吃主角登场,便藏着闽南人化废为宝的智慧。早年泉州人见猪小肠形似竹管,便把青葱整根灌进去,这种做法既压腥臊又添清香。在闽南人的饮食观里,葱能驱寒,肠可补气,一碗热汤下肚,便能让被湿冷海风吹过的筋骨快速活络起来。
而作为小吃配角的小肠,则可见闽南风味的细密精微。譬如永春有一种自成一派的闽氏火锅叫咯摊,里面便少不了小肠的参与。咯摊的“咯”字为象声取义,因食物煮熟后在锅中翻滚发出“kokoko”的声音而得名。咯摊一般用大骨汤作汤底,随后可自行放入食材汆烫,吃的就是食材本味,小肠烫熟过后,再蘸上由永春老醋、酱油、泡椒水调制而成的蘸料,酸香开胃,乃是福建人吃猪细分到极致的缩影。
(图/pixabay)
走出闽南的小吃王国,在闽北、闽西多山多湿热的环境,让这里的小肠烹饪重点更倾向于“补”。以四神汤、苦菜小肠汤为代表的汤汤水水,就是福建人将山野草本与日常饮食巧妙结合的最佳案例。
将视野转向福建的客家山区,那里有一碗与人们常规印象中截然不同的茶,客家擂茶。简单来说,擂茶就是将茶叶、各种青草及油盐在擂钵中捣成泥,再加入花生、豆类等配料熬煮出的特色茶汤。但客家擂茶的配方会随季节调整,如春加艾叶、夏配薄荷、金银花,各有功效。小肠在这碗擂茶里,虽不是主角,但完美融入了客家人药食同源的饮食哲学。
在闽西,还有独特的“涮酒”吃法——将掺有米酒的水盛在锅里烧开,加入辣薯、生姜、香藤根等草药一起煮沸,然后涮烫小肠等食材。这种起源于客家人抵御山区寒湿气候的饮食方式,让小肠在酒香与药香中焕发新的风味。
除了酒香,在福建,还有一缕更为质朴而浓郁的香——那便是红糟香。这抹动人的胭脂红,尤其萦绕在福州一带。
福州流行酿制青红酒,红糟正是酿造青红酒后滤出的红色酒渣。来自宁德古田的古田红曲参与发酵,让酒糟呈现出一种红润艳烈的色泽,风味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甘甜。福州人的厨房里,万物皆可糟,糟小肠以酒去腻,以酒增鲜,正是两种食材碰撞后,成就出的天作之合。
福建人,为何痴迷这节肠?
首先,没有好肠,一切免谈,但刚好,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势,让福建成为了散养土猪的好地方,福建土猪生长周期长,所以小肠壁厚、肉质紧实。
有了好原料,还需要好手艺。清洗小肠是项费时费力的工程,用面粉、盐或地瓜皮反复揉搓漂洗,去除黏液与异味——这背后是福建人愿意为一口吃食不辞辛苦的坚持,也是对食材的极大尊重。
但最根本的原因,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在福建人的精神世界里,小肠以其独特的“环环相扣”之形,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就说在莆田仙游,当地人将套肠的环状造型比作平安扣,寓意团圆美满、祈福纳吉。同时套肠制作时需将肠体反复翻转,其用工之紧密,也让小肠这一平平无奇的食材,成为了逢年过节,祭祖仪式等隆重场合的必备。
于是,一节平凡的猪小肠,在福建人手中完成了最动人的升华。一道家常菜里,有着祭祖时代代相传的虔诚祈愿,蕴藏着“牵肠挂肚”的游子思乡之情,在早餐摊与夜宵档上惊艳他乡旅客,也浸润了八闽大地的生活之魂。
(图/社交媒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