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到东京,从麦加到开普敦,麦当劳的金色拱门与肯德基的红白条纹早已成为全球都市的标识图。而今天,“广东喊全球吃预制菜”的呼声响起,中国预制菜开启了一场同样精彩的全球之旅。
中国预制菜出海,不只是把湛江鸡、狮头鹅、剁椒鱼头、宫保鸡丁装进包装盒,配上料理包,而是如何让中式餐桌像汉堡和炸鸡那样,在不同文化区域中落地生根。
一、肯德基、麦当劳世界布局的启示
1987年,北京前门的第一家肯德基开门营业;三年后,深圳迎来了第一家麦当劳。那时它们带来的不仅是陌生的味道,还有一种对标准化的想象:牛肉饼在中央工厂统一加工,冷冻配送到各地;面包提前预制,只需在门店加热组装。所有动作都有时间刻度,所有口味都能复制。
在那之前,中国餐饮讲究的是手艺和锅气。在那之后,消费者意识到吃饭也能被工业化服务。
麦当劳靠“叔叔”抓住孩子,肯德基靠“上校”俘获职场人——它们用的是品牌形象,但本质是一种时间的控制力。
更重要的是,它们建立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牛肉饼在中央工厂统一生产,冷冻后配送到门店;汉堡面包工厂预制,门店只需加热组装。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品质稳定,又实现了成本控制。
二、消费者的心理账本
麦当劳与肯德基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消费者预期管理的胜利。他们不只是卖食物,而是卖确定性。
人们走进快餐店,不指望厨师现炒,要的是一份可预期、干净、迅速、营养、可口的餐食。
价格公开,厨房透明,营养可口,出餐有时效,这是信任来源。
有趣的是,许多人对中餐馆用预制菜反感,却对洋快餐的标准化毫无芥蒂。
原因不在“预制”,而在“预期”:去快餐店本就是为了快捷便利,而进中餐厅往往期待现炒现做。
价格透明和明厨亮灶也是关键。开放式厨房让制作流程一目了然,三四十元的套餐价格符合消费者对快餐的心理预期。这种诚实反而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
三、预制菜的中国故事,中国美食漂洋过海
其实,中国预制菜产业已有30多年积累。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肯德基、麦当劳的国内布局,一批本土企业在为其配套中逐渐成长,感知了餐饮业的又一课:冷链、分装、标准。
近些年,因为“00后”、银发族的现实、庞大需求,以及产业洞察者的推动,预制菜如钱塘潮一样澎湃而至。
如今,中国预制菜也像当年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展开了全球布局。被誉为预制菜策源地的广东,恒兴集团的水产预制菜走进了欧美与中东,国联食品成了美欧市场稳定的中华美食供应商,品珍科技则把“御鲜锋”品牌送进澳大利亚、新西兰超市。
出口的中国预制菜,体现的不只是中国味道,还有对中国标准化美食的再定义。
四、走向世界的四个关键词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高水平的翻译家。谁是中国预制菜在世界开花结果的“翻译家”,把中餐那种复杂的温度、层次、香气,“翻译”成现代工业、现代生活能融会贯通的“语言”?
· 在地化:让宫保鸡丁在伦敦微辣一点,让清蒸鱼在悉尼加点柠檬。
· 标准化:让从东莞到多伦多的同一道菜,口感稳定、温度一致。
· 供应链:在海外设厂、雇本地员工,不只是节约成本,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
· 故事化:让一份小小的粤式饺子,也能讲出“团圆”和“家”的情感。
这四个词,说的是产业逻辑,落脚的却是情感逻辑。唯有让人吃得好、信得过、记得住,中国菜才能走得远。
五、当中国预制菜与肯德基、麦当劳三足鼎立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供应链层面,“共享工厂”模式将在全球落地,就像广东“五粒星”在新西兰成功生产粤式饺子那样,实现“轻资本、高效率”的出海新模式。
在消费场景层面,我们则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
伦敦某大学的食堂菜单上,多了一道中式营养午餐;
纽约超市的冷冻柜里,摆着改良版宫保鸡丁;
东京便利店的上班族,早晨买走一只扬州包子。
而在更温柔的角落里,巴黎的中国留学生除夕夜,与法国朋友分享广式盆菜;多伦多的老华侨,用一盒预制年夜饭找回儿时的味道。
那时,中式预制菜和肯德基、麦当劳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同书写全球饮食语言的生态链。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工业、现代化的胜利,更有文化的延展、融合与升华。
食物是最温柔的文化输出。或许,它比语言、艺术更快地穿透国界,也更容易被理解。
当麦当劳和肯德基用标准化渗透世界,中国的预制菜也正在用人情味和文化记忆找到属于自己的国际语法。
那一刻,走出去的不只是美味的菜肴,还有中国人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文|农甘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