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生命赋能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康宁墨韵——书法养生·健康生活艺术沙龙(第一期)”在充满文化韵味的北京三国鼎盛茶楼成功举办。书法爱好者、医学专家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书法艺术中的养生智慧。
本次活动旨在响应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迫切需求,深度挖掘并融合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养生智慧。活动通过书法艺术与中医养生的深度融合,为参与者提供了一场身心共养的文化盛宴,标志着传统文化赋能现代健康生活的创新实践迈出重要一步。
以书法为桥:传统文化与健康生活的创新融合
活动开场,主持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生命赋能工作委员会刘志远先生以 “快节奏生活下的身心调和” 为切入点,介绍了书法与中医养生的深层关联。他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沙龙旨在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通过书法艺术满足老年人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的需求,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活动伊始,生命赋能委名誉顾问张立勇先生率先分享了创立“康宁墨韵”沙龙的构想,他以“书法与养生的千年羁绊”为题,从历史与科学双维度展开阐述。他引经据典,从唐代皎然“欲玩草书开我襟”的诗句,到宋代陆游“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的感慨,结合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创作心境,揭示了古人早已洞察的书法养生之道,强调了书法“动则养身、静则养心”的双重价值。
现代医学视角下,执笔时的“头正肩松、身直足安”可带动全身气血运行,而专注书写时的“绝虑凝神”则能调节七情、避免脏气失调,堪称非药物的身心调理法门。
张立勇强调,沙龙以“养生”为核心纽带,旨在打破书法小众圈层,通过“传统+现代”的轻量化模式,让参与者在洗笔调墨中疏通气血、凝神练字时安顿心神,最终实现“翰墨润心、康宁相伴”的生活理想。
多维度解析:书法养生的古今智慧
在主题讲座环节,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员、资深医师兼书法家刘毅发表《书法与养生》主题演讲,介绍了书法养生的历史渊源、书法养生的基本原理、独特优势,还介绍了具体的实践方法与技巧、常见问题的解决方式,从医学角度剖析书法与养生的关联。
他指出,书写时手指的精细运动可刺激手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而专注的创作状态能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焦虑与抑郁。结合临床案例,他建议亚健康人群将书法作为日常情绪管理工具。
中国秦文研究会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开放大学书法学院原院长蔡民基先生则聚焦老年群体,分享了“助老圆梦书法工程”的实践与体会。他对本次沙龙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将书法养生融入老年人生活,是贯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具体行动。蔡民基会长介绍,通过“高效奠基、高效拓展、高效提升”的新型教育模式,许多老年同志完全有可能实现从“书法爱好者”到“书法家”乃至“书法名师”的转变。
蔡民基会长强调,这不仅能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获得精神寄托与成就感,极大促进身心健康,更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做出了贡献。他还透露,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生命赋能专业委员会已与他们就推广此工程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携手助力更多长者圆梦。
互动体验:在笔墨茶香中实践身心调和
在互动分享与作品展示阶段,参与者们踊跃发言,讲述书法对生活的改变,分享在书法实践中感受到的心情沉淀与身体放松。一位书法爱好者评价:“这场沙龙以文化为媒、以健康为核,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有温度的解决方案。”
各位嘉宾老师们现场挥毫,为沙龙赠送墨宝,生命赋能委刘亚涵副秘书长为沙龙活动提供了手工制作的“漆扇”,每一幅都有自己的韵味,书法老师们为到场嘉宾和工作人员“扇面点睛”,将活动的文化氛围推向高潮。活动最后在全体人员的大合影中圆满落幕。
展望未来:传统文化赋能健康中国
活动尾声,主办方宣布“康宁墨韵”系列沙龙将在全国持续开展,并计划拓展至社区、养老机构等场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生命赋能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佳表示:“我们将联合更多专业机构,推广书法养生模式,让传统文化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生动实践,同时将蔡民基会长提出的助老圆梦与生命赋能有效的结合起来,为更多老年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正如张立勇先生所言:“书法不仅是纸上的艺术,更是生活的修行。当墨香浸润心灵,康宁自会相伴左右。” 此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为传统文化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生动范例,也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开辟了新路径。
这不仅是一场艺术与健康的对话,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彰显。在笔墨纸砚的流转间,参与者找到了安顿身心的路径,也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文/贾富,摄影/随缘、贾富)
附:张立勇先生为活动所作诗篇《墨润神清》
松烟入水澄,古篆逐风盈。
笔转丹田劲,墨随真气生。
静观留白处,动砺骨中精。
毫端鹤追月,砚里鹄衔星。
意放春云卷,神随秋露凝。
楮雪藏玄宙,钤印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