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面窝,是一种独特的圆形油炸小吃,其魅力在于同一食物中能同时体验到酥脆与柔软两种极致口感,是当地人钟爱的早餐。
面糊的调配是口感差异的奥秘。 面窝的口感并非来自单一米浆。传统做法是用大米和黄豆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后磨成浆。家庭版可以简化,使用粘米粉和黄豆粉混合,加水调成稍稠的主面糊。而形成酥脆外圈的关键,在于加入一把用米浆和葱花、姜末、盐、胡椒粉调味的“烫面糊”,或者直接在主面糊中加入少许小麦面粉,增加面糊的筋性。这使得面糊在油炸时,边缘部分因接触更多热油和模具而迅速变脆,而中心部分则因面糊较厚,受热后形成柔软的“窝”。
模具与炸制技巧是关键。 需要特制的中间凸起的圆形铁勺(面窝勺)。先将勺子放入热油中预热,然后取出,在勺底薄薄地涂一层油防粘。舀一勺面糊倒入勺中,用勺背或手指在面糊中心轻轻划开一个洞,使其周围厚,中心薄甚至露出勺底。
控制油温与炸制。 将盛有面糊的勺子缓缓放入热油中(油温约六成热),面糊会因遇热而逐渐从勺中脱离。先用中火炸定型,待其自动浮起后,用筷子翻面。此时,可以看到面窝周围厚的地方已形成金黄的酥脆外圈,而中心薄的地方则呈柔软的环状。继续炸至两面金黄,即可捞出沥油。
炸好的面窝,外形可爱,色泽金黄。外圈厚处焦脆酥香,内里柔软处咸鲜适口,带着葱姜的香气。一口咬下,双重口感在齿间交织,配上一碗热乎乎的糊米酒或豆浆,便是湖北人最满足的清晨滋味。
上一篇:早读,是需要激情的
下一篇:凉拌“长寿菜”—苕尖